2012年元旦,辽宁丝绸学校3名教师将为刘彤创作的一篇《记者铭》,送到了丹东广播电视台。
“位不在高,想民则名;权不在大,为民则灵。斯是记者,心系百姓。谈笑皆民生,往来皆民情。田间地头走,话筒进街庭。可以明实事,察实情。无浮夸之乱耳,视弱者为亲朋。责任当使命,真爱作准绳。百姓云:‘泥腿记者’。”
“谈笑皆民生,往来皆民情”,正是刘彤记者生涯的真实写照。
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楼搬运重物;跟社区保洁员一大早冒着大雨清理楼道口的生活垃圾;顶着大太阳,坐在马路牙子上跟下岗职工一起找工作;在建筑工地上,和农民工一起扎钢筋……这种独特的体验式采访,已经成为刘彤采访的常态,并且变成了丹东市新闻圈里耳熟能详的“刘氏招牌”。
一个剃平头的中年男子,穿着一件蓝色或咖啡色夹克衫,总是骑着一辆筐里放着背包的红色自行车,不分四季,不分早晚,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刮风下雨,常年奔行在丹东市的大街小巷。这个人就是刘彤。
这辆红色自行车是刘彤的小姨子留下的,如今已经伴随着他走过了11个年头。自行车外胎换了无数条,隔三岔五还需要保修一次,但是节俭成习惯的刘彤还是舍不得扔掉。年过七旬的修车师傅崔永祥感叹:“这是我修过次数最多的自行车。”
十多年来,无论是下乡还是走社区,刘彤一直都在用心走,用情走。
“把自己的体验采访原声放给听众,自己大口大口的喘气声,哗哗的下雨声,轰隆隆砸墙的装修声……就是想把自己真实的体验过程传递给听众,同时也把记者由衷的赞美送给普通的劳动者。”这是刘彤的心声。
在妻子王燕眼里,刘彤是一个家里活儿根本指不上的丈夫。“在家里基本不干活,我也不用他干,他在单位太累了。每天晚上吃完饭,一般七点他就睡觉,有时在沙发上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早出晚归,又很少参与家务,让邻居们都产生了误会——结婚21年的妻子,竟然被不少人当成了单身。
现在认识刘彤的丹东市民越来越多,他的手机号不少人都知道,而他的手机里存储的大都是普通市民的号码。有时早上5点来钟就有听众给他打电话反映情况,因为听众知道,他每天都要赶大早导播民生热线;也有听众深夜给他打电话,像朋友一样倾诉烦恼和忧愁……
15年来,刘彤就是这样为人生追求作了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