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声音

“校车热议”不能走极端

郑家侠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18日   05 版)

    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日前结束,截至2012年1月11日,共有2818人次通过网络、信函提出7030条意见。公众意见在“就近入学还是发展校车”、“幼儿是否应当使用校车”、“校车高标准是否可行”“校车安全是否该由教育部门牵头”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和激烈碰撞。(1月17日《北京晨报》)

    校车工程向社会征求意见,核心层面不是可不可实行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行的问题。可是,当下校车征求意见竟成了取与舍的问题,显然是“上错花轿嫁错郎”。

    发展校车在广义环境下是必须的。不管是“就近入学”如何方便,还是“留宿工程”如何灿烂,都挡不住许多家长的“言传身教”,更挡不住广大孩子的亲情需要。可以相比的是,美国寄宿制学校堪称完美,而美国校车不仅没卸去角色,反而强化得更加出色,甚至专门为校车颁布了国家“特权令”。拿“发展校车”与“就近入学”碰撞,不是智慧的火花,而是浅见下的“车祸”。

    现在全国校车鱼龙混杂,广大学生生命安全无保,亟待坚固、实用、有特权的规范校车力挽狂澜。天大地大,生命为大,“就近入学”不能兜底解决学生安全问题,而且许多家长也不会让孩子留校“寂寞”,该坐车上学的还是要坐车上学,一厢情愿的“就近入学”不是一种“瞎议”吗?

    当下校车出炉“形式逼人”,出现了“挺车派”和“废车派”。“挺车派”认为,规范化校车普及“一个也不能少”,在“再难不能难教育”语境下,国家、地方在校车普及上不仅要不差钱,还要“速决战”。“废车派”认为,校车花费巨大,不如多建学校“就近入学”。

    其实,“两派”各执一端,但都不该趋向极端。发展校车是必须的,发展就近入学也是必须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如果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普及“就近入学”显然比普及校车更实惠、更能解决安全问题;如果在人口居住太疏散的地方,普及校车显然比普及就近入学更实惠、更安全、更能节约时间。两者相较取其利的一面,这才是硬道理。单纯固持某一方面的死理都是极端;后果只能是议而不决、拖而不办,延伸广大学生的征途危险;也给懒政提供了很大的借口和空间。

    读过作家陆文夫短篇小说《围墙》,就知道“乱议”的代价。本来是一堵普通的办公围墙倒塌,找个普通施工队就可修复完事。可是在议事的时候,很多人不务实而务虚,论战立刻硝烟弥漫,出现了“现代派”、“复古派”、“南方派”、“北方派”,一下把“简单围墙”议成“世界难题”。结果围墙只能倒塌着,财物只能看护着,人力、财力浪费,财产被盗,后果让人毛骨悚然。而发展校车与就近入学是“共生关系”,完全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非要固执一词,不是制造《围墙》第二吗?

分享到:
国家统计局长:2012年要有忧患意识
毫无根据的“中国风险论”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
“校车热议”不能走极端
制造业景气度温和回落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