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2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俄火星探测器缘何死无葬身之地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关健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21日   04 版)

    格林尼治时间2012年1月15日17时45分,搭载着中国“萤火一号”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在太空中漫无边际地转悠了66天之后终于落回地球的怀抱。但随着“福布斯-土壤”的坠落,围绕着这颗火星探测器的谜团却没有迎刃而解。“福布斯-土壤”发射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儿?“福布斯-土壤”准确坠落地点到底在哪儿?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之路到底在哪儿?

    坠落地点只能靠“估算”

    “福布斯-土壤”到底于何时坠落何处?最开始有人预测是印度洋,后来有人说应该是大西洋,最后有人说是太平洋。然而,就在“福布斯-土壤”已坠落了数十个小时之后,俄官方尚未给出一个“一锤定音”式的权威说法。

    由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升空后俄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操控,因此,探测器主发动机始终未能启动并实现变轨。所以,在“福布斯-土壤”坠落前,俄有关方面一直无法确定其坠落的准确时间和具体地点。俄航天局1月11日曾预测说,“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碎片将在本月14日至16日间坠入印度洋。

    1月15日,俄空天防御兵发言人佐洛图欣上校说,空天防御兵任务控制处所获信息显示,“福布斯-土壤”号残片于格林尼治时间当日17时45分落入太平洋,残片坠落海域位于智利南部岛屿惠灵顿岛以西1250公里。但佐洛图欣承认,这其实只是估算的结果,至今也没有目击报告来证实它。

    而俄航天局副局长施洛夫则表示,根据航天局数据推测,“福布斯-土壤”是在巴西上空解体的。无独有偶,另有一些俄罗斯弹道专家则认为,探测器碎片的落点范围应该很大,包括大西洋以及巴西境内,该范围的中心区域应该在巴西戈亚斯州。

    不过,关于“福布斯-土壤”的真正坠落,俄罗斯方面还是有佐证的。美国军方1月16日证实,“福布斯-土壤”残骸确实已坠落地球,但未就坠落地点给出任何信息。美国pace-track.org网站刊登的美战略司令部数据称,“航天器在预期时段内坠落”。美军方此前预测,“福布斯-土壤”将在格林尼治时间15日16时59分至17时47分进入大气层,但当时就未透露任何有关其可能坠落地点的信息。 

    俄官员17日承认,从火星探测器残骸坠地到目前为止,他们依然无法确认其具体落点。据悉,“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价值1.7亿美元,总重近14吨,携带有毒燃料近10吨和供探测使用的放射性钴-57。据俄航天局预计,“福布斯-土壤”号主体在经过大气层时基本燃烧殆尽,最终仅剩20个到30个碎片坠落地球,总质量不超过200千克。有毒燃料可能基本烧尽,放射性钴-57残量极少,不会造成污染。

    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下属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则担心,监测探测器坠落并不容易。依据联合国公约,如果“福布斯-土壤”号回落地球,对其他国家或个人造成伤害,俄将承担赔偿责任。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苏联核动力卫星“科斯莫954”号坠落地球,放射性碎片落入加拿大。为此,苏联曾支付了300万美元的“清理费”。

    坠落原因只能靠“推测”

    1月17日,俄军事航天部门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对媒体透露,“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事故调查委员会可能无法找到事故的具体原因,而只能作出某种推测。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称,如果能得到探测器碎片,那么则有90%的可能确定事故原因。但现在既没找到残骸碎片,也没收集到遥测数据,因此判断事故原因就好比是在“猜测咖啡的浓度”。他断言,俄航天局原定于1月26日交出的事故报告中,调查部门恐怕“只能作出有关事故原因的推测,而无法得出实际的最终结论”。与此同时,此人怀疑有关“星际站可能在美国雷达影响下出现故障”的观点,他说,“媒体出现这个问题的报道很可能是想让真正的罪魁祸首免受惩罚”。

    有意思的是,17日出版的俄《生意人报》援引一位航天火箭专家的话说,探测器失灵可能是因为受到美国大功率雷达的干扰。俄负责航天军工部门的副总理罗戈津17日也表示:“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我希望不是真的。”

    1月17日,俄跨部门的“福布斯-土壤”星际站飞行分析委员会负责人、俄航空航天局前局长、现任俄国家技术公司科技委员会主席科普捷夫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俄专家正在检查“福布斯-土壤”在绕地球第二圈飞过美国雷达上空时雷达辐射可能对其产生的意外影响。他解释说,“福布斯-土壤”在绕地球飞行第二圈的时候,美国雷达确实在根据研究一颗小行星运行轨迹的计划运作。

    而此前,俄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1月9日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曾暗示,包括“福布斯-土壤”在内,俄2011年发生了一连串航天事故,可能是某个航天大国暗中捣鬼所致。他说:“让我纳闷的是,为什么几次太空船发射升空后,恰巧都在飞行到俄罗斯雷达侦测不到的区域时,就偏离轨道。”他说:“对俄罗斯而言,这是地球的‘黑暗’面,因此不能排除这一连串的事故是由外力所为的可能性。”波波夫金的“疑惑”立即被媒体解读为美国对俄的“阴谋论”。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航天专家指出:“美国、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确实拥有干扰航天器的强有力手段,但‘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受到干扰的假设没有任何充分依据:在出现故障之前,探测器根本没有飞越美国上空。中国和欧盟一些国家都在探测器上搭载了本国价值不菲的特殊科研仪器,并迫切希望探测器能够成功飞往火星,认为他们半路破坏探测器的说法不合常理。”这位专家总结说:“一些媒体断章取义地引用波波夫金的话是为制造轰动效应。专家们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拥有一定的反卫星技术,但由于上述原因,对‘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实施干扰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实际意义。” 

    发射成败只能靠“赌注”

    “福布斯-土壤”是俄罗斯15年来发射的首个星际探测器,用以采集火星卫星——“福布斯”上的土壤样本。按理讲,俄罗斯人应该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才是。

    而就在“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后仅7个小时,俄联邦航天局便发布消息称,“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及其所搭载的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探测器主发动机未能启动,无法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而只能滞留在近地轨道。直到11月24日,一名俄航天领域消息人士才透露,位于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俄罗斯卫星地面跟踪站首次接收到了“福布斯-土壤”发出的遥测信息,这短暂的惊喜随后又被沉默所替代。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俄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1月9日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承认,“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部件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他透露,“福布斯-土壤”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制造的,其方案本身就存在一定技术风险。

    波波夫金说:“我们为这些决定压上了赌注,因为我们对欧洲航天局承担了义务,探测器运载了该局的仪器;我们还对中国承担了义务,我们负责将他们的卫星与‘土壤’一起运送到火星。”他说,如果俄罗斯2011年不发射探测器的话,就会被迫承受为其投入的50亿卢布损失。他说,“福布斯-土壤”深测器的研制与生产时间过长,上面很多部件很快就要到达保质期和使用寿命。

    事故调查只能靠“督办”

    1月16日,不久前刚被任命为主管军工事务的副总理罗戈津在其微博上说:“我要亲自监督‘福布斯-土壤’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对于“福布斯-土壤”的发射失败,俄罗斯有网友说:“让我吃惊的不是事故本身,而是事故频发的现实。有意思!为何现在的事故比苏联时期多?只因那时我们对事故封锁消息吗?”

    其实,对于“福布斯-土壤”发射失败一事,俄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不满。去年11月26日,梅德韦杰夫就表示:“俄航天领域最近几次失败对我们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对航天器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惩罚应对此负责的人。我不建议枪毙,像斯大林时期做的那样,但的确应该重罚,如果发现其中的明显过失,那应予以纪律处分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去年12月26日,俄总理普京在会见罗戈津时曾强调,俄航天领域现有的管理体系和调控工具并不完备。普京说:“在取消军事航天领域的接待制度并将其军事部分独立出来后,一些东西恶化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回归原来的调控工具,但显而易见的是,现有的体系是不完备的。”

    虽然俄罗斯航天在2011年“伤痕累累”,但俄依然没有停止对太空的探索之路。据悉,俄航天局将在2012年2月底之前向政府提交2030年之前和之后本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战略。去年12月29日,俄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与罗戈津会晤之后向记者证实:“副总理罗戈津和总理普京责成我们制定2030年之前和之后的俄罗斯航天领域发展战略。”

    不过,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梅德韦杰夫去年4月在加加林太空飞行50周年纪念日时曾表示,“航天领域将是国家最优先的项目之一,而我们不想丧失在这方面的一定优势”,但俄罗斯要在经费捉襟见肘、人才四处流失、机构残缺不全的情况下重振航天大国雄风,除了要有信誓旦旦的决心之外,还需要卧薪尝胆的耐心。

    本报莫斯科1月20日电

分享到:
俄火星探测器缘何死无葬身之地
奥巴马希拉里分别祝贺农历新年
美国推出简化签证新政吸引中国公民赴美旅游
2012年中国经济仍将强劲增长
汉语教学为中美沟通搭建新桥梁
“CCTV大富”电视台将在日本使用日语播出央视节目
加拿大超市“年”味儿浓
文化“补钙”,利郎终成行业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