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1月2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本报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

《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本报记者 丁先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1月21日   02 版)

    在信息爆炸、新闻庞杂的当下,不同人群关注的新闻有何不同?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年轻人,他们主要关注哪些新闻?他们会以什么视角关注新闻?

    2012年新年伊始,在共青团中央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共同打造了深度新闻评论节目《新闻公开课》。这是一档由大学生操盘的新闻节目,旨在“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新闻公开课》于每周一到周五18点到18点30分播出,采用大学生与资深媒体人对话的形式,每期邀请3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与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新闻人进行互动。

    嘉宾在现场对节目组预先准备的10条当日新闻的重要性进行盘点,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进行“头条对对碰”环节。

    “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十几期节目来看,大学生选择的当日头条,和资深媒体人选择的头条,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各自阐述判断头条的理由,通过辩论,展现两代人对于社会的观察,在观点碰撞中启发思考。在节目设计中,我们给年轻人充分的表达空间,他们可以挑战前辈,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牛嵩峰说。

    关注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为年轻人提供表达新闻观点的平台,这样的节目自然受年轻人欢迎,而这正是《新闻公开课》追求的目标。

    谈及创办《新闻公开课》的初衷,牛嵩峰表示,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受众高龄化”的困扰。当代青年会关注什么新闻?他们感兴趣的新闻点在哪里?他们评价新闻的角度又有何不同?这些都是国内新闻节目较少考虑的。“我们就想做一档锁定青年人的新闻节目,改变‘新闻受众高龄化’的现象,把新闻受众的平均年龄降低一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牛嵩峰说。

    据节目制作方介绍,《新闻公开课》一般是下午1点左右录节目,5点之前剪辑编完送审,6点播出,完全是准直播状态。目前,该节目包括“头条对对碰”、“新闻问答”、“新青年评论”、“漏网之语”等环节。

    从创意策划到节目孵化成型,《新闻公开课》的制作团队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档形式新颖的节目一开播,就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1月2日播出的第一期《新闻公开课》,因为受到年轻人的热捧,甚至制造出一个的网络热词——“苍凉哥”。

    在网络上,《新闻公开课》成为年轻网友特别是新闻学子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新浪微博网友“西湖巧克力”写道:“湖南卫视的新节目《新闻公开课》很好看,很适合年轻朋友们看。很少有年轻人喜欢看新闻的,我就从来不接触新闻。现在这个节目以很新颖的方式播出,确实很有看点,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不错哦!” 

    这档节目也赢得了同行的肯定。福建教育电视台节目部主任邹学麟表示:“《新闻公开课》围绕当天最新的热门报道,评价最该上头条的新闻,展现青年学子和权威媒体人的思维碰撞,形式很打眼,极具时效性、新闻性和教学性。”

    曾经受邀参与《新闻公开课》的嘉宾、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认为,“这档以倾听年轻人的声音为主题的新闻节目,从年轻人的角度看新闻,让媒体从业人员更加了解80后、90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不同年龄和价值观的沟通,是当前社会很需要的。媒体必须关注青年,关注年轻人的感受。假如新闻节目做得让年轻人不接受,那这个节目就是失败的”。

    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主席包月阳表示,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湖南卫视强大的创新能力。“以我个人参与两期节目的体会来说,我从中看到了青年学生对新闻的不同感觉——可以称之为年轻的感觉吧,还看到了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处理手法,很受启发。这个节目可以作为大学新闻院系学生的参考教材,对普通观众也有相当的可视性和实用价值。”

    1月4日,为了第一时间收看当天的《新闻公开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专门赶回家,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看完节目后,这位长期从事新闻教学的教授认为,大学的新闻教学一定要改革。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王卫明则直接表述了课堂改革的方向:“我的课,可以这样上。”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广电系主任戴松认为:“在《新闻公开课》节目中,媒体总编辑与学生探讨如何选择和报道新闻,这为自媒体时代的大众补了一堂媒介素养课。之前的新闻节目,这一功能是没有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崔兰溪参与过3期《新闻公开课》节目,在她看来,这是一段难得的实践和学习过程。在回到学校后,她在给节目组的感言中写道:“喜欢而且支持《新闻公开课》,它给了我们年轻人极大的话语权。在湖南录节目的10天里学到很多,懂得了电视工作是最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也懂得了电视人的辛苦。而给自己的启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从象牙塔走出来,走向社会去看看。”

分享到:
走进广阔天地 聚焦欢庆时刻 彰显主流价值
剑桥留学生爱心温暖贵州山里娃
《地球》杂志纪念创刊30周年
《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岳阳:消防官兵送祝福
南通:严防小商品市场“火患”回潮
平顶山:志愿者走进老年公寓消火患
“老鼠”为何不怕“猫”?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再上调10%
舟曲人在奋斗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