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团苏州市委建议政府购买服务,解农民工文化之渴

一个农民工自组织的文化实践

本报记者 崔玉娟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02日   08 版)

    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沈巷村一组河东120号二楼,经常有青年农民工进进出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来一会儿拿本书就走。有一个人一直会在这里,那就是刚满30岁的全桂荣。他也是一名农民工,19岁离开家乡广西外出务工,先后在广东普宁、江苏苏州打工。不过,现在他已经不在外打零工了,他一心想给自己的工友建造一个精神家园。于是,苏州木渎镇这个城乡接合部,就成了理想开始的地方。

    “为了那一点工资,什么都没有了”

    全桂荣的理想源自19岁那年开始打工的经历。1999年,全桂荣离开广西到深圳打工,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知道到哪里玩,没有人跟他聊天,节假日没有休息,曾经有段时间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吃一顿饭。“为了那一点工资,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像把自己卖掉了一样。”全桂荣回忆,那时觉得特别苦闷,第二年,他自己跑到云南、西藏,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回到广东,生活一切照旧。全桂荣开始发奋学习,两年后通过自考,取得中文专业专科证,那两年里,除了工作,他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全桂荣那时梦想着买彩票“赚个500万”,然后办一个工人俱乐部。不过,这一切只是梦想。但是,2006年,全桂荣接触到类似的俱乐部组织,也算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2008年,全桂荣到苏州打工。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也离开了那些工友。在苏州,全桂荣还想再找一个这样的组织,想在工余之时能大家聚一聚,可是一无所获。于是,索性自己建一个工友家园。

    沈巷村是一个城中村,本地人口有1000多人,外来人口有两三万人,这其中大多是外来务工青年。

    最近的一次200个样本的抽样调查显示,这个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年龄轻,学历高,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占到75%以上。这些年轻人工作大多集中在工厂一线生产岗位。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的工厂里,处于最基础的流水线上的工人比例最大,占53.9%;也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技术类和管理类的工作,技术类占25.3%,管理类占10.4%,剩余的10.4%主要分布在服务行业,比如餐饮、销售、快递等行业。

    在沈巷村,总会看到或大或小、正规非正规的网吧充斥着大街小巷。全桂荣说,这个地区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精神娱乐活动,大多数时间会去上网,“一半以上的工友有这样的习惯”。

    2009年,全桂荣辞掉工作,专心操持其工友家园的事情。当时,木渎镇政府给他提供了场地,但是,事无巨细,都是全桂荣一个人操持,一开始,这似乎是全桂荣一个人的工友家园。全桂荣用“艰难”二字来形容当时的生活。

    从“俱乐部”到“家园”

    2009年3月,工友家园开门迎客,一个江西的工友有一搭没一搭地来看了看,全桂荣跟他聊天,可他还是不太明白这个工友家园要做什么。全桂荣甚至发现,要让大家相信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是不是搞传销的?”全桂荣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过,全桂荣还是努力地尝试跟这些邻居多交流,一般三四次过后,大家就相信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工友家园人气旺了,还来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不久,这个组织还得到基金会的支持。

    现在,工友家园已经积累了5000多册图书,来借阅的工友超过3万多人次。除此之外,这里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俱乐部。现在长期、定期参加工友家园活动的有50多人,不定期来参加的有几百人。在工友的建议和组织下,活动主要是依托兴趣小组开展,这里有文学小组、文艺小组、姐妹小组、宣传小组,并定期编撰内部刊物《工友通讯》。

    “有的工友刚接触的时候特别内向,紧张得不敢说话,后来能表演小节目了。”这是让全桂荣比较欣慰的事情。全桂荣跟人介绍苏州工友家园的时候,总是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某某视频网站上有我们自排的节目,某某网站上有我们的博客,上面有我们自己创作的歌曲。”

    全桂荣办这个工友家园,不想办成一个人的独角戏,他不只是要动员工友来被动地参与活动,他还要动员工友跟他一起策划、组织。“这样才能持久。”全桂荣说。最近,有工友匿名捐来1500元,要工友家园买书用,还有工友捐书来。这个俱乐部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

    “外来务工青年其实交际圈很窄,下了班不知道干嘛去,就找人喝酒去。遇到苦闷的事,也不知道跟谁说。”全桂荣深有体会地说。

    最近,有一个女青年跟男友闹矛盾,两人还一度动手。于是,工友家园姐妹团的小姐妹就给她出主意,开导她。在随后姐妹小组的活动中,他们邀请男工友参加,闹矛盾的两人同时出现在活动中。

    “为什么家务事总是女孩做得多?”类似这样的主题常常是姐妹小组讨论的话题。那天,男青年在发言中流露出对女青年的歉疚之意,周围姐妹又不断地添把火,两人重归于好。

    心有余力不足

    不过,3年下来,让全桂荣苦恼的是,每当他们组织演出的时候,总有五六百人来看演出,可是无奈看客多,来参加日常活动的,比起附近聚集的工友数目,显得很少。“很多工友知道,可是没有时间来。有的人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回家差不多就只剩睡觉的时间了。”全桂荣还是觉得很可惜。

    团苏州市委在主题为苏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调研中,与工友家园的外来务工青年结识,他们发现,在调研中,很多调研对象把“您在业余时间里最希望参与的活动形式”全都打上“√”。

    让团干部感触颇深的是,他们特别希望能融入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

    “每次节假日,我们组织文艺活动时,非常希望能有当地居民来观看,如果能和他们一起演出就更好。……自娱自乐虽然也不错,但还是希望能互相交流一下。”有工友对团苏州市委的团干部这样说,还有的说,“有时路过十字路口,看见有志愿者在帮助维持秩序,自己也有点羡慕。真的,我也想出一分力,可不知怎么加入进去,也只能空想罢了。”

    “我们这些打工人啊,就像游在城市里的鱼……在泛白的浪花和泡沫中挣扎,远离故乡久了,满眼都是异乡风情,城市的一切荣华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属于工厂,属于车间,属于机器……”工友家园的一名工友在自己创作的诗歌《游在城市里的鱼》这样写道。

    此外,有87%的调研对象渴望能有机会学习其他知识,选择最多的是“沟通与口才”,其次是“职业技能”和“电脑知识”,更有37%的务工人员希望能学到管理方面的知识。

    在工友家园的留言簿上有好几位工友提到类似的观点:“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发展迅速,对我们读者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我希望能进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来满足我们以后发展的需要,最好能开办一些培训班。”

    “当前,尽管有一些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但从整体来看,数量还是显得太少,力量也相对小,受益人群有限。”因此,团苏州市委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方面的培育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不断壮大社会组织。让社会工作者进驻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帮助他们调动社区资源,用专业方法解农民工的“文化之渴”。

    团苏州市委同时认为,也可由社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合作。从工友影院、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社区艺术团到社区工会以及打工博物馆、社区学校、社区商店,从生活、学习、娱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涉及,让本地居民与打工者有充分的场所、形式可以沟通交流。

分享到:
一个农民工自组织的文化实践
团情微讯
图片新闻
NBA教练表面风光心酸不少
林丹被澳网纳德大战震撼
直布罗陀公开赛侯逸凡进入冲刺
欢迎订阅《青春激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