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学龙:科研“工兵” 努力做事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07日   01 版)

    李学龙·微寄语

    成功并非某种达到某个经济、社会地位的表象,而是一种个人综合能力的展现。凡事只要努力去做,锻炼、展示了自己,就是成功的。

    李学龙习惯把自己称作“工兵”,释义为“学工科的小兵”。而实际上,1976年11月出生的他,早已脱离“小兵”的队伍。2002年以来,他先后担任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讲师、伦敦大学Reader(相当于“准教授”)等职务;如今的他,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在国际上还当选为5个重要学会的委员以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

    “我们‘工兵’其实都很类似,忙忙碌碌,赶工程节点和赶论文的时候连续几天待在办公室不回家都是正常现象。”李学龙说,“工兵”与其他很多专业领域研究者的最大不同就是知识更新非常快,“不管到什么年纪什么资历,都还是‘工兵’”。

    在“工兵”这个行当里,哪怕只是享受短短几周假期,都有可能掉队;每逢任务节点,哪怕是一天都拖延不得。

    2005年夏,伦敦数个地铁站和公交巴士发生爆炸。几乎所有爆炸点都在伦敦大学教师李学龙的办公室周围。

    上班路上,李学龙乘坐的公交车被正在执勤的警察拦了下来,“前方封路,不能再往市中心去了。”乘客纷纷下车,沿原路返回,李学龙也掉头往回跑。半路上,他像是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赶紧回头,一路步行冲回办公室,“知道挺危险的,可我不得不去”。那时的李学龙刚到伦敦大学任教不久,他的“实验室”其实就是一间专供学校学生使用的公共电脑机房。学生机房里的一大片机器上,运行的都是李学龙自己设计的程序。

    那天,李学龙“不得不去”学校的原因就是为了那一片用着他程序的机子,“要是去晚了,万一有学生到了,破坏了我运行了一晚上的数据,那该怎么办?”

    科研工作纵然有“豁出去”的一面,但同时也必须有放松的一面。这名36岁的科研“工兵”常常提醒自己,“没有什么工作是要拼着命去干的,只有需要努力去干的工作。”

    “努力”是李学龙做所有事情的坚定原则。

    就拿那次给权威学术杂志《IEEE TPAMI》投稿来说,一篇五六千字的论文,竟换来了副主编和审稿人一篇长达约2000字的询稿意见,观点犀利,对方给了3个月时间改稿。在圈内,投稿者大多会被这种长达数页A4纸的询稿意见给吓倒,通常的做法都是选择放弃。

    但李学龙却不,“既然同行能给咱们写那么长一篇询稿意见,咱们又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下呢?”3个月后,他交出了一篇几乎全新的论文,并给出了更多的统计实验结果,仅附上的“询稿意见回复”就相当于一篇论文的长度。

    经过两轮修改,《IEEE TPAMI》最终刊出了李学龙和合作者的这个研究成果,此后该刊物还多次刊登李学龙的文章。据统计,他在本领域内顶级刊物的文章还一度创造了整个世界工程领域两年内被“直引”次数最多的纪录。

    当初,很多英国人对这位连英语都说不利索的中国教师带有偏见,如今却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07日 01 版

中共中央举行元宵节联欢晚会
政务微博不作为 银川问责三干部
刘金国:铁血将帅 忠诚卫士
打工者为什么不想再做“候鸟”
福建闽侯443户残疾人住进新房
邓中翰:敢于挑战 缔造传奇
李学龙:科研“工兵” 努力做事
严望佳:努力做到更优秀
祝福送给“南非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