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流不息、纷杂喧闹的北京北四环路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人的心境也平和了许多。两年前还在赛场上拼杀的前中国女排国手杨昊,如今就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地方当起了大学老师和排球教练,很难想象,那个曾在赛场上气势汹汹、人称“铁榔头第二”的杨昊,竟然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作为自己后半生的职业归宿。
北航排球馆并不难找,它紧邻校内的地标性建筑——举办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的北航体育馆。
下午3时,北航男、女排球队的队员陆陆续续走进排球馆准备训练。提早到场的杨昊与队员打着招呼,她穿着运动裤、黑色羽绒夹克,依然留着卷卷的短发。与退役前相比,杨昊外貌其实变化不大,但她仍有些害羞地表示,自己胖了许多。
有队员喊她老师,也有队员直接称她为姐。杨昊甚至挺喜欢队员叫她姐,“我还是喜欢随意、轻松一些的气氛。”
随意、轻松,这是杨昊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她早在为国家队效力时就设想过,退役后绝对不当官或是当专业队教练的原因。其实,作为曾夺得奥运会冠军的“黄金一代”中国女排主力队员,正常情况下,杨昊在退役后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处级干部或是省级专业队主教练——她的队友冯坤、周苏红、张越红等均是如此。
“记得还是在国家队时,有一次队员互相以‘四个字’来概述某个队员的形象。”杨昊回忆起了一桩往事,“周苏红得到的四个字是雷厉风行,冯坤的四个字是慢慢吞吞,我的四个字就是劳逸结合。”
身材不算高但爆发力惊人,击球力量大、线路多变和作风果敢的杨昊,原来并不喜欢自己的人生总是处在激烈的“战斗”状态,“我期待的生活,是既有激情时刻,可以尽全力去打拼,也有平静的状态,可以任由自己懒散一些、轻松一些。所以,我不可能给自己选一条大家都很熟悉的退役道路。我的前半生经历了太多的打拼,我不想自己的后半生仍然过得很累很有压力,无论是当官还是当专业队教练,我想都不适合我。”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女排“黄金一代”曲终人散。杨昊先后在意大利排球联赛和国内排球联赛效力过两个赛季,随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攻读硕士学位。走进大学时,杨昊就曾想过,如果能留在大学当老师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巧合的是,此时以排球作为学校传统项目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好希望聘请一位高水平的专业队员担任学校女排教练,杨昊与北航自然是一拍即合。
“当老师不用朝九晚五地坐班儿,又有寒暑假,还能继续发挥我的专长。”说起现在的工作,杨昊是一百个满意。
其实,回想已经走过的32个春秋,杨昊感觉自己每一个曾经许下的愿望都变成了现实,她为此感到富足和幸运。
“我的母亲也曾是一名排球运动员,因为她经历过太多的苦,所以特别不希望我以后也走上运动员这条道路。在我五六岁时,母亲用她退役时获得的那笔补助金给我买了一架钢琴,那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花销。可想而知,母亲那时阻止我走上运动员道路的决心有多大。”杨昊回忆说。
然而,杨昊的人生最终还是要由她自己做主,“苦练钢琴两三年之后,我再也忍受不了整天静静坐在钢琴前的感觉,”杨昊说,“我只希望能动起来,我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自己摸起了排球。”
从最初只是觉得好玩,到后来因为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出众被招进体校,杨昊才终于体会到母亲曾受过的苦。“可以说,那段时间自己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练排球的。”但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自然也没有回头的可能。杨昊笑着回忆,“自己无法忍受每天的高强度训练,偷懒儿是常有的事,也许从那时起,‘劳逸结合’四个字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杨昊感到幸运,很多和自己一样的排球少年,同样被动地接受高强度训练,却没能闯出一条阳关大道。而自己的排球人生却是不断有新的收获,目标和成绩不断实现、提高,再实现、再提高,直到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女排冠军。最惊喜的莫过于杨昊的父母,他们曾千方百计阻止女儿踏上运动员这条路,但女儿却最终实现了一名中国运动员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杨昊感慨,“这些不断实现的目标让自己有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排球。”
不久前,当看到昔日队友、已经33岁的周苏红又一次披挂上阵代表浙江队参加全国女排联赛时,杨昊已经平静的心不禁又起了涟漪,“我真的有再次上场的冲动,只可惜,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参加那样激烈的比赛。”
好在,杨昊并非没有机会重温往日征战赛场的旧梦,“有时来了兴致,我还会加入到北航女排的训练中,与队员练练手。”只不过,排球依旧,但场上的人已变成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黄金一代’成员早已各奔东西,但那段荣辱与共的岁月,却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记忆。”
新的人生旅途已经开始,杨昊有了家庭、有了新的事业,一切都如她所愿。杨昊的下一个目标是当好一名优秀的大学排球教练和体育教师,她还希望能出国留学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有,杨昊打算重新开始弹钢琴,一晃已是20多年,再翻开那些童年时的乐谱,她必定能弹奏出新的韵味。
本报北京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