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在这个被网友戏称为“最惨烈的周末”里,30多所高校同时进行自主招生考试

十万考生为“名校入场券”奔波

本报记者 周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13日   03 版)

    2月11日,武汉,“北约”、“华约”考试湖北大学考点,中午在草坪上休息的考生和家长。CFP供图

    2月11日傍晚,苏州中学的高三学生陈琳走出上海电视大学,结束了一天的考试。

    这次考试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7所高校合作举行,被称为“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也就是俗称的“华约”自主招生联考。在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个考点,有4.7万名通过初审的考生参加了考试。

    同一天,由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香港大学11所高校合作举行的“2012年综合型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在全国33个城市的38个考点开考,即俗称的“北约”自主招生联考,全国有2.8万名考生报名参加。

    就在一周前,陈琳刚刚参加了复旦大学的“千分考”(复旦水平测试),“多考一次多一个机会”。她在“华约”里选报的是南京大学,由于和“北约”的笔试时间冲突,只能放弃了“北约”的考试。

    和陈琳想法类似的考生有很多,在这个自主招生考试密集的2月,他们为了增加一个机会而奔波。

    考试时间集中 考生疲于奔命

    “撞车”是今年自主招生联考的最热话题,因为自主招生的三大联盟——“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都在这个周末进行笔试,其中“北约”和“华约”都安排在2月11日,而“卓越联盟”安排在2月12日。

    此外,已经退出“北约”的复旦大学也在2月11日和12日进行今年新推出的“望道计划”自主招生选拔面试,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也在2月11日安排自主招生笔试。这样算下来,这个周末国内共有30多所高校同时进行自主招生考试,有网友戏称为“最惨烈的周末”。

    这样的时间安排被舆论指责为各高校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掐尖”抢生源,从而令考生疲于奔命。

    对此,高校方面有不同的看法。

    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表示,因为教育部规定了自主招生笔试只能安排在寒假期间,而且要在春节后,“实际上留给各高校的考试时间也就是这一两天,所以考试时间‘撞车’在所难免。”

    而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则称,两大联盟之所以不错开考试时间,一是不希望考生连续赶考,增加压力;其次,往年有考生同时被两大联盟学校录取,最终也只能选择其一,造成招生资源的浪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让考生作出选择。

    尽管招生方不希望考生赶场,但事实上,近一两个星期里,很多考生还是奔波在各个考场之间。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发现他们大多参加了两次以上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人甚至要参加五六次自主招生考试。

    上外附中的一名学生家长就表示,她的孩子今年报名参加了3场考试——上周参加“千分考”,昨天才走下“华约”的考场,今天又走上“卓越联盟”的考场。“孩子赶来赶去考试确实很辛苦,但是我跟儿子说了,反正在家也是做卷子,就当是换了个地方做题。”

    自主招生对考生而言只是摆脱“裸考”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自主招生考试之所以让考生疲于奔命,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安排密集,而是现行自主招生对考生而言只是摆脱高考“裸考”的一个机会。

    上海交大附中的高三学生徐岚,参加了复旦“千分考”、“华约”联考,还将参加华东政法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在“华约”中她选报了上海交大。身为文科生的徐岚觉得,决定报考哪所大学主要还是看分数,“复旦和上交大是一个档次的,能考上哪个就上哪个。”

    复旦附中的孙同学也参加了复旦“千分考”和“华约”联考,“华约”中选报了上交大和浙大,她告诉记者,“如果复旦要,就去中文系,如果上交大要,就学理工科专业。”

    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考生在选择学校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考虑,大多是按照各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档次来决定。“北大、清华是第一集团,能冲就冲一下,复旦、上交大肯定是上海考生的首选,其他一些高校则是保底,多一个机会也好。”一名考生直言不讳。

    这表明,多数考生只是把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视为考大学的“捷径”,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多是根据高校的牌子和录取分数线而定,而非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而考生的压力也主要是来自能否获得预录取或加分录取的资格。接受采访的考生普遍表示,如果拿不到这张入场券,要想“裸考”进名校将会很难。为增加被录取机会,考生参加多场考试也就很正常了。

    上文提到的那位上外附中的学生家长就表示,现在要想上复旦,就必须参加“千分考”,“裸考”是不会有什么机会的。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也是令考生四处赶场的原因之一。

    上海一位高中老师坦言,和国外的高校相比,国内高校缺少办学特色,都声称自己是综合型大学,考生和家长也只是泛泛了解高校的情况,“比如文科好的学生,就会首选北大、复旦;理科好的,就会首选清华、交大。至于其他一些不是特别有名的高校,考生和家长就更不清楚了,只能按照高考录取分数来分档次。为了增加机会,就尽量多考几个,反正这些学校都差不多。”

    自主招生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撞车”的热闹让大家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只是高考考生中一小部分,自主招生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虽然近几年这个数字都在下降,但估计2012年的考生人数不会低于900万。而自主招生方面,今年参加“华约”联考的有4.7万人,参加“北约”联考的有2.8万人,参加“卓越联盟”联考的人数为3.5万人,参加复旦大学“千分考”的为1万余人,加起来也就是10多万人。这其中,很多考生是重复报名,也就是说,参加这4次考试的实际人数肯定不足12万。即使再加上其他几十所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全国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也到不了20万人。

    实际上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就是5%,特殊情况也不得超过10%,“其实高考还是高校录取考生的主要通道”,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说。

    换句话说,看似热闹的自主招生考试,和大多数高三考生没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大学轰轰烈烈的自主招生和中学教育之间仍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今年,退出“北约”的复旦大学推出了“望道计划”自主招生试点。今天和昨天,“望道计划”举行面试,其中苏浙沪地区237人,全国其他地区586人。

    经过了一天半的面试,复旦大学一位文科教授感慨,目前国内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跟不上大学的改革,“大学改革走得很快,但是中学还是在应试的模式里面。”

    这位教授认为,目前中学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两点:一是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的时间太长,课外时间太少,所以有大量需要读的书都没有读,只能用碎片的时间去读网络上的文章,“《明朝那些事》就是他们读的历史书”;二是因为应试教育,所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思维比较欠缺,这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而另一位参加面试的文科教授很同意这种观点。“中学和大学之间真的是有一个很大的断裂”,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问过这两天面试的同学,有的同学每周7天完全不休息,有的一周休息半天,最多一周休息1天,几乎没有正常休息两天的,“文科是需要大量时间去阅读的,这样天天学习哪有时间去阅读?”

    自主招生需要宽容

    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自2003年开始以来,争议声就没有断过,尽管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教育界人士呼吁,对于这一力图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改革尝试,希望考生、家长、中学以及社会公众都多一点宽容。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高校自主招生一路走来,招考模式不断改进——从“各自招生”到“高水平大学学业水平联合测试”;从注重笔试成绩,到加大面试权重,逐渐突破传统应试模式;从单一招考方式,到打造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创新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高校招生,有了自主权,怎么用好,责任重大。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则表示,任何一个改革都要循序渐进,“我们也在和方方面面不断沟通,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使得我们人才选拔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也避免现在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则建议探索两种招生模式:一是重点大学先组织联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正式被录取,不必再参加高考;二是在统一高考后,部分高校组织自主招生选拔,根据自己所需划定不同的高考分数线,各校自主选拔则以面试为主,尽量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无论是采用哪种招生模式,都应该让考生有机会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自主”应是双向的。如此,才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并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

    本报上海2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周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13日 03 版

十万考生为“名校入场券”奔波
广东35部门晒2010年“三公”经费
账本被指“粗线条”
从网络流行感知国民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