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的酒窝、白白的牙齿,看起来有些柔弱的刘雪静就像个亲切的邻家女孩。然而,这个刚满22岁的大三女生却瞄准了生物和医学的领先领域,跟小组成员一起努力并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研发出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型Fe3+电极感应剂”,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上获得了北京赛区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Fe3+电极感应剂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能用于生物活体的感应剂,可以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化学等的铁离子检测,极大地促进了非损伤微测系统在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的利用,为生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和思路。
刘雪静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虽然是独生女,刘雪静却有很多表哥表姐,“我是同辈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跟同龄人一样,刘雪静也面临着巨大的应试压力,但是大家族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这种压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刘雪静从没上过一个课外班,也没有补过一次课。高中考上八一中学后,刘雪静“感到压力有些大。”
刘雪静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孩子,所以,对于学习从来都抱着一个态度:“踏踏实实学呗。”
高三那年,爸爸生病住院了,家里的几个亲戚得了重病,学习成绩已经不错的刘雪静还是受到了影响,高考没敢报北大、清华,就报了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被“基地班”(即重点班)录取。
刘雪静的成长经历,完全可以用“名不见经传”五个字就能概括了。但是她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不补课也能出好成绩,非名校也未必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高三那年家里的变故,坚定了刘雪静之前还比较模糊的志向:“我要学医或学生物。”
进入大学后,因为选定了自己喜欢的学科,刘雪静很快就进入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状态。
大二那年,学院为有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可以选择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刘雪静选择了印莉萍教授的“非损伤细胞的微测系统”的相关项目。
那段时间,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由于课题涉及交叉学科,需要参考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的相关文献,刘雪静经常跑到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去请教问题。项目进行到中期时,她还请来相关专业的老师听她作报告,对她后期的实验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每一次实验都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体会到巨大的愉悦。”刘雪静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刘雪静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上大学以来,刘雪静从未因为各种原因缺过一次课。兴趣和努力让刘雪静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大三时,她获得了赴德国Tübingen大学交流学习1年的机会,并在这所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一流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在德国,每个孩子高中毕业后都会有两年的时间,或者服兵役,或者参与社会实践,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这一点让刘雪静感受很深,“因为有了两年的实践,他们清楚了什么是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因此,在大学里他们学得非常努力,进步也是飞速的。”
而在这一点上,刘雪静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科,并且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跟刘雪静接触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很淡然的人。
她在做每件事时基本不存什么功利心。比如,当时选择课题时,她只是觉得自己感兴趣,同时,希望能有机会在真正的科研课题中慢慢锻炼自己;再比如,德国交换生计划,刘雪静也是最后才报的名,只是觉得既然大家都申请了,自己也试试,没想到她就成了三名入选学生中的一名;就连最终取得了科研成果,她也淡淡地说:“其实,实验有时候还是靠运气的。”
但是,刘雪静淡淡的外表下面却有着一颗异常倔强的心。
刘雪静并不是第一个碰铁离子电极感应剂的人,她之前也有不少师哥师姐尝试过,而且相关的钙离子、铝离子电极感应剂都已经被研发出来,但是倔强的刘雪静没有放弃。
在刘雪静的研发过程中,前后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她并没有气馁,凭借着愈挫愈勇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淡然+倔强,使表面柔弱的刘雪静拥有平静而强大的内心,使她在纷杂和浮躁的今天能安静地跟随兴趣的指引,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向前走。
本报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