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的录取之道
济南女孩郑雯的经历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因为她居然没有经过面试,就成为牛津大学的学生了。被名校录取并不是因为她SAT分数足够高或者背景足够硬,而是得益于她丰富的校园生活:参加学生会、组织英语歌唱比赛、做义工、组织环保服装大赛。“可能牛津大学比较看重这些经历吧。”她说。
这个幸运的女孩让媒体再度津津乐道于哈佛、牛津等名校的录取之道。曾有报道称,哈佛大学录取过一个有史以来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因为他上学期间注册了一家NGO,为18所乡村小学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
不难看出,与分数相比,这些学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经历。光靠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只有经历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才是一个人的独特性所在。你的梦是什么?你的故事是什么?不仅仅是高考,不仅仅是想上一流大学而已。
师生同考一张卷子
“这道题你怎么做的?”“作文你写的是什么?”最近,武汉某中学高三阶段测验后,一位老师和同学们围在一起,对起答案来。为了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该校要求35岁以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这次考试,试卷收上来后和学生试卷一同上交到教育局由电脑统一阅卷。有的老师暗暗发誓:“必须考过学生,不然多没有面子啊!”对此,同样坐在考场里的学生们很兴奋,并表示一点儿也不紧张了。
据说,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做法在这所学校已经沿用了十几年。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是快速增加对实际工作的了解,让教学有的放矢的做法。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这一刻,不再有教与学的关系,也许在高考面前,谁都只是一个胆战心惊的备考者而已。
简历注水比例高
明明只是社团小干事,却在简历上写成外联部长;明明只是在项目中做电话调查,却在简历上把自己写成主要负责人……这样的事你大概见过不少,甚至也偷偷地做过几次。近日媒体报道,中国45%左右的求职者存在简历注水情况。有专业人士呼吁,应完善职业诚信记录,推广电子档案,建立统一的职业经历查询平台。
谁都想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的。为了制造出光鲜的第一眼,有人杜撰学历,有人虚构经历,求职者用这些虚假繁荣来武装自己不够强大的内心。不过对找工作这件事来说,即使这些小花招能产生一些效果,保质期也不会太长。套用一句网络用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宿舍“连坐制”是个馊主意
“连坐制”不止发生在古代。最近,有媒体披露,海南一所高中就在实行宿舍管理“连坐制”:一人违规全宿舍受罚。比如一个同学缺席,全宿舍扣分;两个男生因违纪被停宿,整个年级20多个男生连带受罚。家长对此表示不解,认为不应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校长则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也许学校看中的是“连坐制”强大的威慑力和由此产生的彼此牵制、彼此监督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让责任变得模糊,也让惩罚变得没有公信力。
枝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