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西方情人节,越来越受到国内青年人的追捧。这天,上海的网友“一叶知秋”送给女朋友一份特别的礼物。他通过微博从银川订购了一位身体重度残疾的“玫瑰姐姐”用纸折出的手工玫瑰花,在和女朋友享受浪漫的同时,也使这个情人节涌动着一股浓浓的暖流,上演了一幕“小爱筑大爱”的温馨故事。
年轻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的现象早已不再是新奇之事,不过,自从微博兴起之后,从“随手拍解救大龄男女青年”微群,到各大城市、各所高校、各个小众团体自己内部开通的“解救单身青年”的微博,从微博上大胆表白,到利用“树洞微博”进行匿名表白等等,青年人的恋爱渠道开始与新媒体有了更多的交集、碰撞与火花。
“随手拍”从去年开始风靡微博,逐渐在微博上成为一股风潮:或是主动在私人微博上展示自我;或是作为“红娘”,推销自己身边的朋友,再加上“随手拍”微博群的火热推进,使得微博成为“解救大龄青年”的新媒体平台。
不久前,青年作家韩寒在博客中说:“中国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读大学了还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想的很美啊。”
博客发出后,被广泛转发。一名网友对韩寒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说:“每年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自己的父母都会问及女朋友的问题,似乎二老比自己还急呢。”笔者在校园中了解到,其实很多同学的家长对“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抱着支持、鼓励和尊重的态度。
在校期间谈恋爱,最终有成功牵手走向婚姻殿堂的,也有因为各种矛盾最终选择分手的。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一年的博士生赵于涛至今还保持单身,他说在校期间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当初是参加一个院系联谊活动认识的,很快便完全沉浸在温馨浪漫的恋爱当中。但是毕业的时候面临“两地分居”等很多现实问题,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
就读于兰州大学的李东,对于自己至今单身的状况并不担心:“我觉得对于男生来说,事业更重要,有事业心的男人更具魅力,恋爱方面还是要随缘。”“先立业后成家”的想法在青年群体中并不少见。然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剩男”、“剩女”逐渐增多。其实他们自身条件未必不好,不过是有自己坚持的“现实条件”,婚恋不再是单纯地注重感情,久而久之就被“剩”下了。笔者调查发现,“剩男剩女”群体中的主体俨然已经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所谓“三高”青年。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里,情感寄托究竟有何不同?
网友“我是石头”说,平时,自己可以在网络上与社交网站上陌生的“熟悉人”天南海北聊上几个小时,但跟现实生活圈里的朋友除礼节性的问候外很少多说一句话。
在网上,平常很内向的人会活泼起来,显露出迫切的交友需求, 通过QQ群、网络交友社区拓宽交际圈以结识不同的人,甚至异性。
数字化的沟通方式,会导致现实交友空间过窄,正如有网友说的“年纪越来越大,圈子越来越窄,朋友越来越少”。雅虎网上一武汉女网友留言说:“以前自己觉得小,爱玩,一个人没人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那时也心高,工作上就想踏踏实实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走。现在工作稳定了,工资也涨了,可是回头看看,身边的朋友都结婚了,单着的人已经不多了,也开始着急了。在征婚网上注册了,也聊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别人没看上眼,喜欢自己的又没看上,真的好难,好的男人剩下已经不多了,愁。”
在生活上极度依赖网络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然而在婚恋问题上,网络真的能够成为这个人群的“救命稻草”吗?网络相亲成为单身青年扩大交际圈的手段之一,网络版的“非诚勿扰”也随处可见。在微博世界中乐此不疲的单身网友,又有多少能够演绎“有微博、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