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个消息伤了许多人的心。不久前还在承受伤痛的地方,怎么摇身一变就成了旅游精品?
这场舆论风暴是由一条174个字的消息掀翻的。据媒体报道,汶川县近日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当地将以映秀会展游、水磨休闲游、三江度假游、漩口产业展示游为内容,进一步提升民俗风情、乡村体验、独特生态、地震震中等旅游优势品牌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推进汶川旅游国际化进程。
不过,潜在的游客不太买账,至少从网上的质疑来看是这样的。反对者认为,这无非是为了搞创收、消费灾难,会伤害灾区人民的感情。
这种不满情绪其实很正常。我第一次去映秀时,也曾有过相同的疑惑。那时,地震刚刚过去半年,灾区旅游还在萌芽阶段,尽管如此,还是很容易就能在漩口中学遗址的入口找到“汶川地震碟专销,欢迎选购”的小广告,渔子溪那个可以眺望废墟的小山坡已经被称为“观景台”。
伤痛和商品混搭在一起,这让我不仅看不明白,甚至有些愤怒。我不知道这源于内心脆弱,还是对于灾区的想象被破坏了,或是保持愤怒可以获取另一种快感。和接触到的映秀人相比,在这件事上,我这个外乡人显得格外激动。也许,我无法理解他们当下的处境,就像我无法体会他们昨日的悲伤。
实际上,在遗址上搞景区建设,这个有点道德风险的举动,出于映秀的“不得已”。一位汶川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地震后很多村民失去了土地,加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外迁,只能靠发展旅游业振兴经济。
理性地想,创建5A景区也不一定意味着揭疮疤或者遗忘过去。这只是一个评价体系,是旅游主管部门对当地交通、安全、卫生、邮电等方面评估后进行分级的依据。地震后,映秀在高峰期的日接待人次上万,已经不堪重负。如果“争创”可以让人们在停车、如厕、餐饮方面享受更多便利,为何还会惹来非议?
不仅仅是映秀,印尼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海地地震过后,类似旅游线路的出现都曾伴随争议。尽管“黑色旅游”的概念早在1996年即被西方学者提出,但把灾难变为旅游资源,总让人心里过意不去。必须承认,人们到映秀的目的确实不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最后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如果站在道德洁癖的角度,去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神户地震遗址参观,似乎都逃脱不了旁观他人痛苦的嫌疑。
不妨从纠结的道德制高点暂时走下来,听听一个北川人的故事。他叫方豪全,在地震中失去了女儿。这个男人热烈期待着北川的“一条龙旅游”,如果北川县城变成景区,他的家会变成停车场,他就可以坐在那里收费,不用去山里冒险了。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在矿山上工时,被一块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颅去世。
这个故事或许极端。但在映秀,很多人如方豪全一样期待着过上更好的日子。地震过后,他们失去了收入,可埋在废墟下的车子贷款还没付清,未来搬到新房子也要花一大笔钱。映秀人想了很多做生意的办法,板房宾馆就是其中之一,里面的被子很多都是赈灾时发的;还有渔子溪万人公墓门口贩卖野花的那些人,你是否知道其中一位老奶奶在地震中失去了房子和孙子?
地震是映秀回避不了的过去,但这个小镇不可能永远都是灾区。如果是在尊重映秀人意愿并且能实现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争创5A景区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这个饱受磨难的地方不应该为地方政绩埋单。同样,它也不应该被我们的道德洁癖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