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个月,读初二的女儿在家里紧张地做了20多天的作业。原以为放了假,孩子能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逃脱片刻,休养生息一下,谁知那负担却是变本加厉,如魔如魇难以摆脱。我和妻子都是对孩子讲原则的人,如今却总要设法拖孩子的后腿,让她少做些作业。这真是让人十分无奈。
一时的负担不算什么,一地的负担也不算什么。可如今全国都是如此,一年甚于一年。更无奈的是,竟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它。想想这无奈,真让人拍案而起。
可是,光拍案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作为一名家长,我决定好好研读一下现在的中学课本,看看孩子们究竟在学什么。孰料,一番研读之后,我更为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
在木星和天王星之间是否存在小行星带?
火星、木星与天王星连成一线的天文现象中,组成此天文现象的天体,是类地行星还是巨行星、远日行星?
所有在校和已经毕业的中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是小行星带,什么是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有这个必要吗?它们是生活必需的常识,还是工作必需的知识,或是人的品位、素质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我认为,这就是造成今天的孩子学习负担重的一个原因。极少数人今后需要用到的知识,或者是用于培养极少数专业人才的知识,如今成为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知识。孩子的精力,他们的青春,在相当程度上耗费在了这些他们今后一生都用不了几次,甚至可能一次都用不上的知识上面。
这种对中小学生无用的知识多吗?很多,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试以我女儿所学的人教版课本为例加以评论。
还是地理课。什么是天津滨海新区?什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它们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这是初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当属经济地理的范畴。可是这种知识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它们是政策的产物,一个新的政策随时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它甚至消灭它,让初二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它有什么必要呢?它们是课堂外的知识,掌握它们的方式应当是自然接受、自然修正、自然应用或忘却。
说说英语。如今,国内的英语教学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汉语教学。我们总能见到英语写作大赛、演讲比赛,但汉语写作比赛、演讲比赛能见到几个?如今在一些省市,高水平的英语教育俨然成为让中小学生成长为国际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实,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只是一个工具,不要把它当成知识,更不能让它成为对一种世界观的启迪。一个外国的语言工具,让全民从小学就开始学,不仅学语法还学说、写、逗、唱,不仅学语言还学西方文化,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如此设置课程?
历史课本可谓良莠不齐。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和近代史写得很不错,看似粗略,却能让初学历史的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大脉络,美中不足的是生动性不够,有些历史阶段和史实过于简略。历史就是故事,寓教于乐本应是历史课的最大优势;历史对现实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应当让学生熟悉一些重大的历史阶段和事件以及它们的意义。与中国史相比,世界历史显得杂乱无章,就像是一个缺乏逻辑思维、缺乏脉络主线的拼盘。不过,历史课本的好坏不是我最想说的。我的疑惑是:为什么初二上学期就在学初三的课本?这种现象是出现于一校、一地,还是全国性的?
思想品德课本实在是枯燥乏味。“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从头到尾都是这些道理。道理很好,但全是空洞的说教。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感动人,这就需要有真正感动人的故事,要有感动人的方法,要有感动人的教师。
看看几道试题,可知如今这种教育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能起多大作用:“什么是自尊?”“为什么要自尊?”“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如何铸造良知的标准?”它们是知识,它们是试题,答对了这些问题能得高分,但是它们已经不是品德教育了。当然,品德教育十分重要,不能不要,但不能是这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
语文课本最让人纠结,另作评价吧。
数学、物理、化学是我的短板,因此不敢妄加置评。30多年前,我在高中分班时选择了文科,它们从此与我恩怨两断。虽然如此,并不妨碍我对如今数理化教学的看法。数学在教学大纲设定的要求之上给学生加压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怎么加压?就是增加难度。既增加理解难度,也增加技巧难度,还增加知识难度。至于久盛不衰的奥数补习,都是给学生加压的方式。更有甚者,初一、初二学生就要写数学论文。不知这是什么心态、什么规矩、什么教学秩序?
数理化是科技兴国的重要基础,没有它们无以发达科技,无科技无以强国。因此,数理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初、高中阶段,数理化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有谁认真研究过?
这么说或许会伤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心。但是在伤心之前请看看我们的大学教育,再回头看看中学教育。在一些大学生刻苦用功的同时,还有相当一批孩子在大学虚度光阴,我有一位朋友的弟弟甚至在大学二年级时就给一个小企业的总经理当秘书。他们这些人居然也能毕业,这就充分说明大学课程太轻松了。如果不学一些数理化知识并不影响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和生活,不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技能,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中学的一些学习负担转移到大学?
知识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但是许多知识的掌握是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和生活感悟,或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学习,而非都让中小学生去囫囵吞枣。要知道,孩子们的青春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时间都用在记忆那些以后必然要忘记的知识上,那么,我们恐怕永远也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
知识就像金子,孩子们学得越多,成长路上背负的行囊就越重,当孩子们累得直不起腰的时候,还谈什么独立思考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