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重开交往大门、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之际,应美国副总统拜登的邀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于2月13日~17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的此次访问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美国重返亚太后的中美关系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
美国国际战略的调整与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主要采取下述六种方式维持其霸权地位:一为征服,即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武装打击;二为遏制,即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组织号召力实行经济制裁和封锁;三为制衡,即培植亲美国家对新崛起国家加以牵制;四为规范,即利用已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对新兴大国加以约束;五为诱导,即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引导其他国家走美国式的政治发展道路;六为结盟,即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提供优惠待遇,使对方能够对美国俯首帖耳。
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何种对策,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判断敌友以是否符合美国自由民主的观念和制度为标准;重要程度的评估以对方所在的战略位置、拥有资源状况及其与美国国家利益的相关程度为依据;是否动用武力以对方实际拥有的军事实力为根据。
二战以后,美国实力大增,对对手兼施“冷战”和热战两种方式。“冷战”为经济制裁与封锁,其对象既有苏联、中国这样的难以通过发动战争加以征服的大国,也有伊朗、古巴、越南、朝鲜、缅甸等中小国家。美国还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所谓的非民主的、占据重要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资源(主要是石油)的中小国家,如伊朗和叙利亚,美国主要采取制裁方式逼其就范,但也不排除使用战争手段。
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霸主的情形有所不同,今日世界的权力已从美国一国手中日渐分散到多个新兴大国及非国家行为体中。今日虽然美国的军事力量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仅凭借一己之力已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在经济方面,美国的支配地位也在不断丧失。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基本取向是从争夺霸权转变为争夺领导权;由主要依靠威慑力即武力获得权力,转变为主要依靠影响力获得权力;由一意孤行转变为需要更多盟友和支持者。
美国重返亚太可供选择的方式
奥巴马政府从上台伊始就强调“亚洲外交”,其核心用意就是强调美国不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对中国示弱,坐视中国在亚洲的“势力扩张”。但新时期中美关系极为复杂。对于中国,美国既难以使用武力加以征服,也难以使用经济手段加以遏制和封锁。
虽然美国准备移师亚太,但中东、北非时局依旧不安定,伊朗和叙利亚的动荡局面会牵扯美国许多精力。
目前的中美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凯南曾给美国国务院发电报声称:美国之所以可以与苏联对抗、决裂而没有什么风险,是因为美国同苏联的“利害关系微乎其微”,“在那里,我们没有投资需要保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机会会丧失。”今天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二,是美国的最大债主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有一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此前,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之时与那么多想遏制其发展的国家发生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拉动力已经超过美国,许多国家与中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无不指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在军事上依靠美国,在经济上依靠中国的格局,在未来一个时期不会发生改变。
此外,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制衡、规范和引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华的主要举措。由于地理上相隔太远,美国充当亚太地区的平衡者和调节者的主要途径有:建立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机制;美国还力图在各种合作框架中要求中国按规则行事,如希拉里说:“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将继续把同中国的关系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地区性安全同盟、经济网络和社会纽带框架内。”
中国应因势利导,以静制动
笔者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军事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联盟。就目前的实力和影响而言,中国还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因此,“中美共治”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说法。赞同这一说法的结果很可能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
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但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因为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