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0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学不分科考时分”:尴尬中一声叹息

李克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02日   02 版)

    随着山东省2011年入学高一生文理分科的取消,这批学生2014年的高考如何考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月29日下发的《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明确规定:2014年夏季高考考试科目采用“3+综合”模式,即仍然区分文理科。(《齐鲁晚报》3月1日)

    山东“3+综合”中的“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与数学2)和外语(分英语、俄语、法语、德语等)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和综合2,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考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招生院校要求自主选考数学、综合和外语语种。看来,学生平时学习不分文理科,但参加高考时还是要选文理科。

    “学不分科考时分”的教育政策,给人第一印象是改革不彻底,难免让人担心和疑问:在素来“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将以什么样的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学习不分文理科”的政策初衷,如何保证学校在升学率的政绩考核下不阳奉阴违——过早地对学生实施文理分科教学,从而事实上架空省里的“不分科”政策。如果不能有效防止过早分科、变相分科等不良现象,不仅省里的“不分科”政策将成一纸空文,而且在学校与学生间也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

    高中是否文理分科在我国已讨论很久,基本共识也已达成,那就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应该分科。从2011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不再分文理科,这是“文理不分科”共识的首次落地,山东省是首个“吃螃蟹者”,曾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然而,在确定如何高考时却并没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高考时也不分科”。

    这一出乎意料的政策的出台,除了在广大家长和考生心中引发担心和疑问外,还充分暴露了当前地方教育改革的尴尬处境——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铁板一块”的情况下,个别地方的高中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几乎不可能单兵突进。高考与招生衔接,是一对紧密联系、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没有招生制度改革配套的高考制度改革注定是“笼中鸟”。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省的“学不分科考时分”政策,是有限空间内的改革,也真难为当地教育决策者了。

    固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设置,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科划分会越来越细,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会有一定的针对性。但这显然不能作为“学不分科考时分”的理由。一方面,既然学习时没有分科,为什么不全面地进行考核而偏偏分科考呢?这能真正落实“全面发展”吗?另一方面,高考分不分科其实与高校招生专业倾向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现实情况是不少专业都实现了招生时的文理不分,学生完全可以进入大学后再专业化,这也不会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兴趣和自主。一些人之所以用上述理由为山东的尴尬政策辩解,也在于大环境下的无奈——你要想在夹缝中求变,就得接受和容忍政策的畸形,因为你是中间的“管子”,必须保持前“圆”后“方”才能有效衔接。

分享到:
庸常的社会里学会“找自己”
大胆表达是凝聚共识的起点
无批评,不代表
“私留剩菜遭开除”是劳动者权益问题
两会前的改革信号
“学不分科考时分”:尴尬中一声叹息
房产税改革不宜操之过急
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