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两会的记者张国渐渐发现了诀窍。旁听小组讨论时,等来采访的记者差不多都退场了,没“外人”时,往往能听到“不同意见”,进而挖到新闻。这不,“政治课常识连续考倒8位考生”的新闻,就是他在小组讨论会接近尾声时发现的。政协委员陈运泰院士觉得“问题很重要”,必须提一提,可他并不想对着媒体大声说。
按理,代表委员在会上说些什么,怎么说,都不该是问题。可是,不管与会者,还是旁观者,时常觉得“怎么开会”倒真成了问题。
十届人大代表王全杰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在人大会上的尴尬时刻。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众口一词“求真务实,很受鼓舞”;领导在场时争相发言,汇报地方政府政绩或本企业贡献;当着上级领导的面,颂扬领导……遇此情景,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两会会场,于普通人而言,多少有些神秘。尽管不少会议有现场直播,媒体也尽可能提供全方位报道,可是,每一个具体的代表委员,究竟在会上做了些什么;每一份报告到底是如何审议通过的,大家并不十分清楚,更缺少感观印象,大约也不会看到持不同政见者针锋相对、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形。
当然,这些年的两会,也时时出现“炮轰”场面,敢于直言的代表委员被舆论称为“周大炮”、“叶革命”,他们在备受注目之余,又不免显得落寞。一来,那些“高调”的意见建议,未必说了真管用;二来,“炮轰”能真正赢得认同和喝彩,也并非易事。
看来,怎么开会,如何让会议卓有成效,还真有大学问。不然,也不会有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专门教人如何开会。该书100多年来畅销不衰,至少说明,想要开好会、议好事,可没那么容易。
两天前, 在谈及垄断问题时,政协委员李荣融说, “光骂不能解决垄断问题”,对企业应该正确评价,不管是民企、国企,公众的批评应该是要促进其提升,而不是把它们骂倒。这话,对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一样有参考意义。
敢不敢发言,是责任心,会不会发言,则是技巧和能力。“炮轰”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批评和质疑,在两会上还不常见。其实代表委员的职责,就是对政府工作“挑刺儿”、提意见。开口闭口“尊敬的领导”,只谈成绩不见缺陷,举举手鼓鼓掌,虽说算不得失职,也多少没摆正自己的位置。而在“炮轰”之后,拿出应对之策,提出解决之道,方显功力。不然的话,痛批、鞭挞,就可能沦为“口水战”,说者酣畅,听者痛快,赚个热闹而已。
开好两会,不只需要批评,更需要真知灼见、应对之策。尤其是目前,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冲突,痛斥的意义实在有限,寻找解决路径和办法,才是两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冯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