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3月0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工业转型 农业增效 旅游提档 城市扩张

为跻身全国百强县而努力奋斗的新襄垣

张益溪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09日   08 版)

    县城新貌

    襄子文化广场

    富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设施农业园区

    融“佛、道、儒”为一体的历史名山——仙堂山

    襄垣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2500多年前赵襄子在此筑城,故名“襄垣”。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襄垣县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大县。2011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全县经济总量中,仅煤炭一项就占到81.1%,而工业所占的比重为85.4%,非煤产业只有4.3%的贡献率,可谓一煤独大、一业畸重。

    对煤炭过分依赖潜藏着危机。煤炭资源重组后,襄垣县的产能核定为1700万吨,而周边的长治县、长子、屯留、沁源等几个县都在3000万吨左右,有人预测:两三年产能达效后,襄垣只能“望煤兴叹”。

    煤炭对襄垣来说,是现在离不了,将来靠不住。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警醒了襄垣县委、县政府,逼着他们去思考如何转型、怎样发展。

    狭路相逢勇者胜。严峻的现实促使襄垣的干部、群众用百倍的努力去夯实基础,转型发展。过去的一年,襄垣县通过狠抓招商引资不松劲、加强党的建设不动摇、创优发展环境不停步这“三大合力”顶住了压力,使经济指标全面刷新。

    在过去的2011年,襄垣县生产总值完成268.77亿元,增长15.9%;财政总收入完成35.67亿元,增长18.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74亿元,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8.77亿元,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00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72元,增长17.1%。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转型发展的第一抓手

    去年年初,面临着远困近忧,襄垣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第一引擎,计划用三年时间引进并落地100个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大力度,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大升级,实现襄垣持续、快速、跨越的大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首先明确了招商任务。在去年的劳模表彰大会上,襄垣县出台规定,县委书记、县长每年至少要引进1个亿元以上的项目,四套班子其他成员和各乡镇党委书记每年至少引进一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直单位“一把手”每年至少引进一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上述规定并非空谈,一系列招商引资的奖惩办法很快明确下来。比如,规定了引进的项目一律以资金到帐、落地开工为准;一个项目多家引进的,只算一家的任务,不能众人齐唱好汉歌,“你有我有全都有”;每年“五一”到下一年的“五一”作为一个考核周期,完成招商任务的要继续拨付招商经费,没有完成的不再新增。

    “谁引进了项目谁就是功臣。我们就是要以招商论英雄,以项目说贡献,论功行赏,奖惩兑现。今年“五一”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所有乡镇和单位的招商实绩要张榜公布。完不成任务,一律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引不进一个项目,红牌罚下。”

    奖罚分明只是促进措施,招商引资的主旨在于调结构促发展。为此,襄垣县提出了数个切实可行的具体招商重点。

    一是瞄准高端招大商。在招商理念上,要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因地制宜、精挑细选,只要先进产业,不要落后技术,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在招商项目上,要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集聚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招商对象上,远抓国际国内500强,近抓潞矿、潞宝等周边的大集团、大企业,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开阔视野广招商。去年,襄垣县在全县范围内公选了两名招商干部,常驻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招商,再加上设在北京的办事处,将招商触角延伸到了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这三个办事处分别进行宣传造势、捕捉信息、加强联系,让更多的外商了解襄垣、青睐襄垣、投资襄垣。

    三是创新机制促招商。拓宽招商引资新路径,通过单位组团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园区定向招商、煤企转型招商、社会各界招商、外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办法使招商引资显成效。

    为了辅佐招商引资的中心工作,襄垣县主动对相关职能机构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六大办公室,由副县长、副书记亲自挂帅,县委常委会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此举极大充实了服务机构。

    成立土地置换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局,重点完成压煤村搬迁后土地整理和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两大任务。

    成立项目论证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信局,做好对新上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筛选入园工作。

    成立项目落地服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园区办,协助落地项目办理相关手续。

    成立融投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行,协调各商业银行、融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成立进度日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政府“两办”,及时掌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情况进度。

    成立环境纠察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纪检委,对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招商引资的环境建设、工作作风、办事效率进行效能监察。

    思想的转变引发了县委、县政府人员角色的转变和行动的转变:过去总认为招商引资是企业的事,与己无关,现在是主动走出去,投亲访友找项目;过去站在台上喊口号,现在冲到了招商引资第一线;过去躲着事情跑,现在围着项目转。

    工商局1小时办完执照,园区办全程陪同办理手续,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抱团招商,如今企业家成了襄垣的“香饽饽”,外来客商感受到了襄垣环境的变化,增加了投资襄垣的信心。

    扎扎实实的招商、引进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去年襄垣县共接待外商55批300余人次,引进项目122个,总投资452.9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34个,投资75.78亿元。无论是引进项目数、落地开工数,还是投资总额,都创出了历史新高。特别是引进了投资225亿元的潞安集团煤基油、投资50亿元的至德集团储能电池、投资59.5亿元的乙二醇、投资23亿元的聚氯乙烯二期等一批支撑作用明显、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项目,与蒙牛、汇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上马了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60万吨果醋饮料项目,所有这些都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大工业园区扎实推进工业转型

    现代化的工业是园区化的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这一认识,襄垣县正下大气力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转型的总抓手,集中精力抓好富阳、王桥、下良、虒亭四大工业园区建设。 

    首先理顺了管理体制,把古韩镇王家庄村等10个行政村和县农牧场整体划归富阳工业园区;完成了富阳循环经济、虒亭煤化工、下良煤气电、王桥资源综合利用四大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此外,县财政投入1.5亿元建设了园区“七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完成了襄矿集团新庄煤业等4座煤矿的扩能技改任务,新上了40万吨聚氯乙烯二期、50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百万米矿用皮带等20多个拉长加粗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了45个非煤非电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大工业园区有分工有合作,准确定位,各具发展特色。襄垣县委、县政府近日出台规划,富阳园区先行一步,争取升级为省级工业示范园区,王桥、下良、虒亭三个园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加强功能定位,不仅要抓好自身的引资上项,还要把其他乡镇和单位的项目也引进规划到园区内,争取升级为市级园区。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但并非“放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襄垣县通过项目把关,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四大工业园区以煤化工、新能源、高新产业为重点,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在实现企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和不断分解拉伸产业链条,向上游、下游发展,把一个产品做成一个产业链,在这两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例如,上海某汽车装备项目近期将落地襄垣,项目考察方看重的就是襄垣县的轮毂厂可以与之配套,形成规模,集群发展。

    再如襄垣县的PVC项目,已经从原材料延伸出下游的矿用皮带、管材等产品,再添加其他材料,又可以生产出其他产品。一步一步延伸,正朝着全国知名的PVC产品集聚地发展。

    园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群的打造,人才是关键。为了培养造就企业家队伍,提升管理水平,襄垣县计划由政府出资,聘请一家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为全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无偿提供咨询服务。

    与此同时,襄垣县正逐步开展为全县各类企业选配一批大学生“企官”的计划。今年襄矿、七一两大集团将带头设立博士(院士)工作站,联系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激活经济活力,民营经济是关键。襄垣县政府出台规定,民营企业、外商企业将享受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同样的政治经济待遇,进入园区一律享受“七通一平”和相关优惠政策。今后凡是全县性的大型会议特别是经济方面的会议,以及招商引资等重大活动,都要请民营企业家和外商参加;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的奖励标准要高于国有集体企业;要在政策、融资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扶持和优惠。 

    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

    襄垣县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59万亩,宜林荒山80万亩,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襄垣县新建设施蔬菜园区80个,总面积达到1.5万亩;发展干果经济林2.2万亩,建成了500亩以上示范区6个;建成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蔬菜市场2个,冷库3座,规模养殖小区5个。

    在去年的基础之上,今年襄垣县将再发展设施蔬菜1.4万亩、干果经济林1万亩,新上善福石楼20万只养鸡场等一批规模养殖基地,把农业产业化的盘子铺大、做强。

    资源禀赋需要组织化带动及强化公司化的影响力,襄垣县着力打造了晋襄王、东宝薯业、宝达菇业、古韩东山万亩核桃产业园、下良蒙牛万头奶牛综合养殖基地、王村汇源孔泉醋业60万吨果醋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专业化公司和技术团队的合作,借助其技术、管理、市场优势,走公司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之路。

    据襄垣县工商局统计,截至去年年底,襄垣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至590家, 仅2011年就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248家。

    为克服农民资金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缺点,襄垣县逐年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明确规定“三农”扶持资金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增长速度。对列入“三大板块”的基地和园区,县财政要给予补贴,并逐步提高标准。在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上,只要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法人素质高,财政和银行都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对新增贷款进行贴息。要设立品牌基金,凡获得国优、省优、市优称号的龙头企业,要分别予以奖励。

    在襄垣联社的支持下,襄垣县古韩镇崔家庄村160户有80户搞起了蔬菜种植,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个小村子已成为全县闻名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不仅村民比以前人均增收5000元,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子发展起设施农业。

    以公司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公司化标准提升农业产业化,下大力气抓好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三大板块”,配套发展一批龙头企业,襄垣县形成了“山上核桃山下菜,规模养殖龙头带”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襄垣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把襄垣的历史文化概括成了七个字:“山、水、玄武、城、桥、人”,这七个字铭刻了襄垣2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山——仙堂山。山形奇秀,植被繁茂。是一座融“佛、道、儒”为一体的历史名山。

    水——浊漳水。漳河的南源、西源和北源两次在境内汇合,是“三漳汇流”之地。

    玄武——形如玄武。襄垣的版图像一只龟,境内的北漳、西漳在龟背上蛇行曲折,形成了一个蛇盘龟的形象。蛇盘龟又叫“玄武”,襄垣又称“玄武”之地。

    城——襄垣城。2500多年前赵襄子在此筑城,故名“襄垣”。

    桥——永惠桥。豫让刺襄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人——代表人物法显。东晋高僧法显是中国古代的十大高僧,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是襄垣人的骄傲,也是襄垣精神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法显西行归国1600周年,襄垣县计划从2月份开始到明年5月,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方案用一年时间开展一系列庆典活动:举办法显文化研讨会、拍摄法显西行电视剧、组织“沿着法显足迹行”活动、举办法显西行归国1600周年庆典仪式。

    襄垣县的决策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文化是挖不完的资源,文化既是精神财富,也可以衍生为物质财富,“要像挖煤一样去挖掘历史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襄垣规划按照“三点一线”规划旅游格局,着力打造东部仙堂山佛教文化、西部后湾温泉度假、中部县城文化休闲三个精品旅游区,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做高端旅游,推动襄垣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仙堂山风景区的一期工程今年将完工,建成后将形成四大区域31个景点;后湾温泉度假区,规划以温泉度假区为核心,沿湖统一设计,打造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与仙堂山风景区配套建设遥相呼应;县城文化休闲区,将以襄子文化产业园为标志,以襄子广场、布鑫广场、国际货币展览馆、玄武广场、书法广场等一系列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为点缀,配套开发凉楼古寺和民俗文化一条街,新建一批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让文化景点和商贸休闲珠联璧合融为一体。

    调研数据表明,上述三个旅游区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三日游”规模,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至2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至5亿元,带动相关服务消费20多亿元,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襄垣的朝阳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建设“一城七镇”大县城 

    城镇化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抓手。今年襄垣县将建成“1+6”上党城镇群路网工程襄垣连接线,积极融入上党城镇群。以更大的视野,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打造“一城七镇”大县城。 

    打造大县城,首先要拉开城市框架。襄垣县以现有的旧城、新区为主体,把富阳、王桥两个工业园区纳入县城规划,善福、北底两个乡镇政府搬迁进城,南部向侯堡镇和潞矿矿区延伸拓展,西部越过富阳园区和夏店镇连成一体,县城规划面积在现有规模上扩张4倍,达到60平方公里。用5年左右时间,把东西两大工业园区、南部商贸园区、北部教育园区、中部住宅小区的布局做好,到2020年,襄垣县城人口总数将超过3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党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

    在县城建设中襄垣县引入了“以河为轴,双向开发”的新理念。规划以襄垣县城南至仓上、北到北底之间10公里漳河河道为轴,沿河规划商业、住宅、办公、教育等专业区域,集中连片改造城中村,整体规划建设压煤村搬迁进城,建成一批功能完善、景观新颖、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打造S形曲线的漳江新城。建成后,十里景观带将成为襄垣县城的崭新地标和靓丽风景。

    城建是基础,配套是保障。为了完善城市功能,襄垣县正规化建设一批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今年将重点抓好中医院续建、县医院急救中心、集中供热增源扩容、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殡仪馆、县城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等工程。

    在积极建设大县城的同时,襄垣县还对不在大县城规划之列的五个乡镇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定位发展,下良、虒亭将依托两个风景区建设旅游带动型集镇,西营将建设商贸带动型集镇,上马、王村要建设特色农业型集镇。

    据估测,“十二五”期间,襄垣县将引进落地100多个企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万产业工人进县城。

    为了妥善解决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有业就、有学上。县财政设立城镇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将农民变市民的相关配套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一次性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医保、低保、教育、住房等问题。

    除此之外,襄垣县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安排农民到工业园区务工、商贸园区经商,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职工公寓、周转房等,解决住房问题;对所有进城农民留下的土地,要以租赁或入股的形式,流转到农业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让农民定期获得回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襄垣县“三年打基础”的重要一年。襄垣县委、县政府认为,如今他们面临着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山西省列为综改试验区、襄垣县进入全省首批扩权试点县三大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认识,今年襄垣县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的“六化”战略,办好“工业转型、农业增效、旅游提档、城市扩张”四件大事,实现“三年打基础,一年进百强,打造华北第一县”的奋斗目标。

    今年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342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95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达到41.5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2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72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98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95亿元,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亿斤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保持在330天以上。

    “照我们的设想,通过五年的努力,集中精力办好事关襄垣发展的‘四件大事’,届时,襄垣将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化:工业上,基础扎实,实力强劲;农业上,做大做强,特色明显;文化旅游上,精品高端,自成体系;城市建设上,干净整洁、风景靓丽,一定会以崭新的形象跻身全国百强,一定会以昂扬的姿态扬名华北大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北第一县!”面对未来襄垣人满怀信心。

为跻身全国百强县而努力奋斗的新襄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