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03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成都:筑巢十年 引凤十万

盘铭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13日   08 版)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

    成都·中国软件名城

    天府软件园三期

    2012年2月21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手中接过“中国软件名城”的授牌,成都正式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正如杨学山在致辞中所说,成都市为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率超过40%,销售总额逾1300亿元,其中软件业超过了10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的7%,达到了被授予软件名城的关键指标。“正式授予成都‘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不是因为它地处西部予以照顾,而是实至名归。”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说,“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成都必将在推动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中发挥更大作用,把成都这座‘中国软件名城’打造成‘世界软件名城’。”

    十年磨砺 软洽会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让杨学山佩服的,还有成都市十年前作出举办中国国际软洽会这一决定时的勇气。“西部城市在这个新兴的高端产业领域开国际洽谈会的确不容易,但正是这样的决策,使得成都的国际软洽会成为吸引世界IT精英注意的场所,成为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和逐步走向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要平台,成为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技术发展软环境的重要环节。”

    从2001年起,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就都把IT产业确立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但当时的重点方向是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产业并不是发展重点。因此,2002年5月,当成都市贸促会把在成都举办一个高规格的多边国际软件会议的报告提交到成都市政府相关领导手中时,他们的心还是悬着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报告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3月26日至27日,给人以“高水平、高规格、国际性”印象的第一届软洽会如期召开。

    10年软洽会,记录和见证了成都软件产业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群发展的“黄金十年”,以软件产业为中心的发展意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而实施的措施也越来越流程化、规范化。10年间,成都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50亿元跃升到1300亿元,软件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已成为驱动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

    正如葛红林市长所说,软洽会是推动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开启了一扇门,本地企业能更好地把握世界行情,国际软件企业也能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成都发展;它架起了一座桥,为国内外软件企业互通有无、加强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它搭起了一个平台,国内外软件业界人士都能在此碰撞思想、激出火花,为推动成都乃至全国软件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添注动力。”

    天府软件园 引各省市参观“取经”

    作为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04年前天府软件园一期还曾被规划为另有它用,市长葛红林亲自出任成都市推进软件产业联席会议召集人后,将其确定为成都软件产业载体,并相应规划了二期、三期工程。

    开建天府软件园,是一个信号。从此,成都的软件产业,几乎是以不断刷新的加速度,“每年一个样”地变化着。

    如今,天府软件园是成都市最“抢手”的地方之一,在原来一、二期满负荷运载基础上,三期和四期也陆续投入使用,五期也在施工建设中,已成为国内集中建设的、规模最大的软件园以及发展态势最好的软件园之一,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中国战略布局的首选地,以及软件产业资源汇聚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软件企业在此汇集,软件园的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它们每年30%的增长速度。

    事实上,仅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软件园数量并不少,但200多家软件园质量参差不齐,大多只注重硬件投资。

    而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则将运营重点集中于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在政策、法规、人才和公共软件技术支持、平台及渠道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避免了行业聚集度低、各种行业混杂、服务没有体系和不够专业化、园区发展持续力不足、甚至成为变相房地产项目等此前很多园区出现过的问题,引来众多省市参观“取经”。

    2005年8月,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成都考察,投资8000万元、撬动价值两亿元的软硬件资源——高新区孵化园的软件技术服务模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省委主要领导一再叮嘱代表团其他成员,“软件业的核心是服务平台,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这里的经验。”

    2010年9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率领党政代表团再次赴川学习考察,除共商巩固和扩大对口援建成果外,代表团还在天府软件园听取了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布局情况的介绍,纷纷表示江苏各城市可与成都在多领域展开合作与交流。

    2010年5月,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参观天府软件园后,称赞软件园名不虚传,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解决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很科学,很符合实际。重庆市长黄奇帆也深有感触地说:“与成都相比,重庆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方面,差距还很大,需要平心静气地学习。”

    从软件园到“天府village”

    成都软件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10年内获得飞速的发展,还应归功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软件产业的长远规划以及清晰的发展思路。

    “要成为一流软件园区,除了要有一流硬件外,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正是在葛红林的这种理念下,成都高新区开始“放手”尝试。“成都软件产业集中在高新区,重点企业在天府软件园,政府希望有一支专业团队,以国际化的水平,将成都软件和服务外包做大。”

    2009年2月,高新区管委会将天府软件园变更为公司,直属高投集团领导。同时,聘请大连软件园原副总裁杜婷婷任天府软件园总经理,负责软件园的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成都高新区领导对她的“指示”仅是“按你们自己的方式去做”。

    此后,杜婷婷和团队确定了一个理念:园区做专业咨询而不是招商,园区能够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意味着不是做简单的服务提供者,而是要成为企业核心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并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能够具备满足企业关键性需求的能力。

    “天府软件园在接触选址企业时,更多考虑的是企业要做什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成都是否真正适合其业务的长远发展;不是强力地向客户灌输自己有多‘好’,而是一五一十地告诉企业我有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并以一个咨询师的客观心态和角度,为企业提供专业意见,协助企业最终作出适合其未来发展的决策。”

    正是由于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天府软件园成为一个与软件产业相关的各种资源聚集并相互发生关系和作用的大平台,平台上的服务和资源始终一贯地面向整个成都、乃至国内外的产业企业开放共享,保障了园区能够在更广的层面上,整合产业资源并推动产业进步。

    如今,总建筑面积为105万平方米的“天府village”软件园区正在加速建设,在整体体量及产业承载能力上,新建的天府village相当于“再造”一个天府软件园。与当年开建天府软件园有所不同,此次投建的天府village软件产业园区里,除了政府投入建设产业载体平台之外,企业投入资金自建载体的比例在加大。

    对于企业自建载体投入比例增大的现象,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付学坤分析,“5年前,政府规划建设天府软件园,那时区域内并未形成明晰的产业聚集态势,也很少有企业愿意出资自建产业载体,而眼下,无论是在此‘扎营’的知名软件企业,还是专业运营产业园区的民营资本,都愿意参与到产业载体的建设、运营中来,这说明成都适合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已经逐渐得到全球同行们的认同。”

    “如果说,5年前,我们是瞄准了软件产业,想要做些事情,那么,5年后,我们则是凭借信心、实力与坚持,专注于软件产业,去实现一座城市的理想。”经济学家、成都国家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分析,从软件园到产业城,成都高新区正在为软件产业造一座新城,形成了城市与园区相互依存的“内生性”互动关系。

    解决人才最后“一公里”

    对于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和成本,也是企业选择一个园区长期发展的关键考量指标。在人才资源和人力成本方面,成都无疑是有基础优势的,但从人力资源转化为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人才供给,中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正如2006年12月6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成都高新孵化园及园区企业时所说,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软件人才,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优秀青年实用型软件人才和软件精英人才。“目前软件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种短缺并不是数量上的缺乏,而是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

    李铁映对成都高新孵化园和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吸引和聚集一大批软件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希望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在软件产业体制、政策、平台、人才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为广大软件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成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我有一个梦,中国一定要搞得比他们快,我们的优势他们学不来,中国要成为软件大国、软件强国。”

    曾全程见证了此次考察活动的汤继强回忆说,正是由于李铁映对软件产业“草根人才”培养的强调,成都高新区先后成立了软件工作室和软件创新服务平台,以调动和发挥“网虫、网痴、网迷”等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目前,在软件园的创新服务平台上,有上百家小微企业或小团队安营扎寨,而且活力四溢。

    同年12月8日,成都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软件产业发展,时任成都市委书记的李春城表示,不能乐观看待成都人才问题,眼睛要向外看,要像招商引资一样来做好软件人才引进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软件人才工作的加快发展,葛红林市长决定,由市政府与高新区管委会签约:如果2007年成都高新区发展到拥有5万名软件工程师,成都市财政奖励1亿元;如果拥有10万人,成都市财政奖励两亿元。

    尽管次年成都高新区未能“挣到”这两亿元奖励,但在天府软件园,帮助企业低成本高质量完成初级人才“最后一公里”的人才转化和中高端人才引进,已成为最重要的服务之一。

    根据“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成都软件人才培养原则,成都高新区开始推行软件人才全球招引计划,实施“万名软件人才回家工程”,并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组织了“万名软件人才技能大赛”与“万名软件人才创业项目大赛”,向全球发送“求贤帖”。2011年,天府软件园帮助入团企业完成招聘8000人,实训大学生35000人次,培训企业在职人员40000人次,在线人才数据库增加至300000份。

    至今日,成都高新区软件从业人员早已超过10万人,并向着15万、20万的目标挺进。“很难用数字去衡量这个产业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巨大效益,我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产业增加值等可见数据,但这个产业汇集的是人的要素,仅仅是人的要素,就能联动到产业聚集、城市建设、消费拉动。”

    “成都软件从业人员,人均每年创造的销售收入会达到20万~30万元,如果是做研发,这个数字还会乘以10。”杜婷婷分析了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辐射,“几乎每天,很多来蓉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或是全球知名企业考察团队,会以成都为起点或终点,来到这座城市,关注这个产业,他们的进进出出,甚至会直接影响成都国际航班的起飞班次。”

    外引内培齐步走

    在天府软件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公司的数量平分天下、和平共处、合作竞争。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女婿”争上门,“儿子”发愤图强。

    在全国其他城市的软件园中,“重外轻内”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进外资不仅能带动产业链的发展,还能很快提升该地区的业绩,见效快;而培养一个本土企业上规模,则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而在成都高新区和天府软件园招大引强的过程中,成都一刻也没有放松推进自主创新和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培育,走出了一条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创新之路,科技型中小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以成都高新区为例子,园区里有1.3万余家本土中小企业,政府为其搭建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梯形融资平台等服务平台,努力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并想办法在整合市场资源、培育上下游产业链上有所作为,使和芯微电子、芯通、迈普、三叶草、梦工厂等大批企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园区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度孵化模式,为产业和园区发展储备“生力军”。

    颠峰软件集团作为成都本土软件外包业的代表,集团成立以来,从几个人发展到千余人,其中70%的业务来自于海外市场,已成为西部地区软件外包行业的龙头企业。尽管放在更大范围来看,颠峰还不算是行业龙头,但纵观成都本土软件外包业从一穷二白起步的历程,颠峰的发展速度仍让人震惊。

    “几年前要在成都本土找到一家人数规模超过100人的软件外包企业都难,现在则达到可以承接上千人软件外包项目的能力。”整合资源、外引内联、完善服务、形成中枢,在西部首个软件外包服务平台——“天府软件外包业务平台”上,“小、散、弱”的成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汇聚成团,与外来企业一起,形成了软件外包产业集群,“里应外合”将“成都”软件服务外包品牌整体推进,成为中国西部软件外包快速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和承载体。

    目前,与颠峰一样的本土软件外包同行还有数百家,如何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并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成为困扰成都软件业的难题。颠峰软件集团董事长张玮表示,从对软件外包“一头雾水”,到打造具备全球交付能力的国际化IT服务企业,他的志向是分享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蛋糕”,而不仅仅是在外围吃“面包屑”。

    汤继强说:“成都是世界IT产业格局的颠覆者。”如今,以成都高新区为代表的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已成气候,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配套日趋完善,外引内培稳步推进,软件人才加速聚集,形成服务外包、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和嵌入式软件、IC设计、数字媒体业几大重点领域。

    正如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所说,“十年磨一剑,我们用了十年时间筑巢,不仅引来十万软件‘凤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的共生共荣,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推动了一座城市产业品质的提升和优化,形成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王伟/摄

成都:筑巢十年 引凤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