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中国男女排联赛先后落幕,恒大女排在参加全国顶级联赛的第二年就如愿夺得冠军,创造了“恒大神话”,上海男排则未遇太大阻力就实现了“十连冠”伟业。从获得的成绩和荣誉看,两支俱乐部都令人称羡,但光鲜表象的背后,却是一个共同的死穴——中国排球联赛始终在职业化大门外徘徊。因此,“恒大神话”变成了无法燎原的星星之火,“十连冠”的上海男排,成绩远远好于同城的足、篮球俱乐部,但后者的财源滚滚却令前者羡慕不已。
“男排联赛从1996年创办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但整个联赛依然是一潭死水,远未发展到职业化的程度。”一说到职业化,上海男排俱乐部副总经理陈浩峰在电话里就大倒苦水。陈浩峰从1996年上海男排俱乐部创建时就在队内工作。
中国排球联赛是紧跟在足篮球联赛之后创办的,但发展的步伐却远远滞后,“排球也有其特殊性,门槛较高。从世界范围看,排球虽在三大球之列,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而言,确实要比足球和篮球差很多。”陈浩峰表示,“这应该是中国排球联赛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吧。”
“不过,先天的劣势并非不能弥补。”陈浩峰说,“其实,要说到影响力,中国排球反而有先天优势,中国男排曾经是一支世界强队,‘振兴中华’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男排打入1981年世界杯,中国女排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三大球还有哪个项目能像排球这样深深影响过国人?”
正如陈浩峰所说,职业联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门票、赞助和衍生产品收入等,无不与一个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有关。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使是像上海男排这样的“十连冠”队伍,上述收入状况仍然不理想。更令人咋舌的是,2009年到2010年期间,当时已经实现“七连冠”的上海男排,竟然遭遇没有冠名赞助商的尴尬。“连续多年的全国联赛冠军,连冠名赞助商都没有,发生这种怪事的深层原因,正是中国排球联赛同职业化的距离太远。”
从中国足篮球职业化的发生历程看,十几年的时间,已足够中国排球联赛初步走上职业化之路。但近日,国家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却澄清了一个事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和任何文件上,我们从来都没有说中国排球联赛是职业化的联赛,我们仅仅是在专业队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根据中国排球的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操作这个联赛。”
徐利的这番话在某男排俱乐部主教练看来,意味着中国排球联赛的管理者根本就没有促成联赛向职业化发展的愿望,“我们就是挂着赞助商名字的地方专业队,我们受体育局的领导,拿的是体育局发的工资,我们这支队伍的核心任务还是全运会。能否成为职业俱乐部,不是我们的意愿所能左右的。”
但让排球联赛像足篮球联赛那样真正走向职业化,却是很多教练和运动员的希望。上海男排主教练王健就曾向记者表示:“既然足篮球已经职业化,这至少说明职业化是发展方向。”北京男排主教练李牧也承认,尽管北京男排以“升班马”姿态打入联赛四强的主因是全队齐心协力,但不可否认,赞助商加盟使得队伍的经济状况大幅度改善,也是激发全队斗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家大型国企成为冠名赞助商,北京男排运动员的收入在本赛季涨了大约3倍,在主力阵容未变的情况下,过去几个赛季一直在升降级线上徘徊的北京男排,本赛季却一举闯入四强。上海男排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据陈浩峰回忆,“没有赞助商的时候,队员每个月只有死工资,像队长沈琼的月工资也就是三四千元,奖金和出场费等一概没有。2010年,重新获得赞助后,队员的收入增加了三四倍。”
在今年的男排联赛里,辽宁男排和四川男排依然没有得到冠名赞助,但拥有赞助商的俱乐部也往往是借助于政府的牵线搭桥。国内排坛资深教练林榆廷曾对记者表示:“国内联赛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太低,排球运动员的待遇上不去,使得排球项目对年轻运动员的吸引力降低,这不仅导致国内排球发展空间的不断萎缩,最终影响的还是国家队的发展潜力。”
目前,全运会三大球项目中,只有排球项目是成年运动员参赛,足篮球对参赛运动员都有年龄限制。为完成全运会任务,各地不得不保留排球专业队建制,也导致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自由交流以及引入高水平外援都成了泡影。“而人员的自由流动是对职业联赛的基本要求,没有人员的流动,各队之间的水平差距就很难打破。”陈浩峰表示。参赛队间的水平相差悬殊,令比赛的悬念和观赏性大打折扣,进而又影响到票房收入和赞助商的热情,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束缚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发展。参赛队的水平差距很难拉近,这或许也是中国男女排联赛总是容易产生“多冠王”的原因,更是中国排球联赛职业化水平低的缩影。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