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了在新闻报道中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本报从今天起开设“百姓频道”栏目,让基层青年群众成为报道中的“主角”,通过群众的眼睛,通过百姓的感受,反映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反映党的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以及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中午1点,柯晓芬给幼儿园的孩子做好饭后,急忙赶回家给上高三的女儿做“拉条子”。炒菜时,她特意炒了个鸡蛋,她说:“孩子到关键时候了,要多补充点儿营养。”
女儿放学回家,看着香喷喷的鸡蛋和她爱吃的面食“拉条子”,便赶紧拉着妈妈坐下来一起吃。
“你先吃,多吃点儿,这个月的救助金都用来给你改善伙食,给你多增加点营养。”柯晓芬坐在一旁直愣愣地看着女儿大口吃饭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柯晓芬所说的“救助金”,是社区向他们发放的每月200元的城市边缘户生活救助金。
“领到救助金,我很满足了,这些钱减轻了我很多压力。”柯晓芬对这200元很是感激。
今年50岁的柯晓芬住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迎宾桥社区,丈夫去世多年,自己不到600元的内退金,既要保证母女俩的生活开支,又要供女儿上学,日子过得很艰难。
春节后,她在离家很近的幼儿园里找了一份做饭的差事,她说这只是暂时的,主要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好上高三的女儿。她想等女儿考上大学后,再找个挣钱多一点的工作。
柯晓芬说,在领到救助金之前,她每天买菜都是挑最便宜的蔬菜,冬天基本上只吃萝卜、白菜。虽然有时候女儿想吃一些蒜薹、西葫芦等新鲜蔬菜,但每次徘徊在菜摊前,一摸口袋却不得不悄悄离开。
懂事的女儿总是搂着她说:“妈,我不喜欢吃那些菜,我就喜欢你炒的白菜和土豆丝……”每当这个时候,柯晓芬都不敢直对女儿的眼睛,她觉得亏欠女儿太多。
领回救助金的那天,柯晓芬破例买了西红柿和鸡蛋,还有蒜薹,她要给女儿改善一下伙食,给女儿一个惊喜。
看到桌子上摆着两盘炒好的红绿相间的菜,女儿愣在桌子前望着母亲,迟迟不敢动筷子。
“吃吧,以后我们每个月都会多200块钱,再加上我给幼儿园做饭每月还能增加100多元,咱家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柯晓芬话音刚落,女儿就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她边吃边笑着对妈妈说:“今天的饭真香。”
她精打细算地使用这200元,买蔬菜、米、油,还给女儿买些学习用品,“如果没这200元钱,我们家的生活肯定不如现在。”柯晓芬说,虽然200元不算多,但从中她和女儿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柯晓芬也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比过去好了很多,“过去真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现如今,早上起来给女儿做完早饭,她都会到户外晨练,路过早市,就买些便宜的蔬菜带回家。遇到节假日,柯晓芬还会带着女儿一起逛免费的公园。
提到女儿的时候,柯晓芬眼里总是流露出一种幸福和满足,她说:“我多干点活,就能多给孩子存点学费,让孩子的生活好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