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团学活动切入实践 学界与工业界立体交流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呼唤未来工程师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杨保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2日   08 版)

    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协议,双方共建专业,联合培养人才。在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看来,这只是一个起点,他的构想是,今后,每个专业方向都会与一到两家知名企业共建。目前,学院正在与广东联通公司商谈共建“电信软件工程”专业,与中国物联网中心商谈共建“嵌入式系统设计”专业,与科大讯飞公司共建“多媒体信息处理”专业。

    “我们希望,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包括从招生开始,我们按照对方的实际需求,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定制。”在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看来,“这是形势逼着我们要做这件事情。”

    “工程型人才培养,一定要加强与工业界的深度合作。”中国科大副校长张淑林说,联合国内外知名IT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近年来科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

    据了解,在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中国科大软件学院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与地方政府、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从苏州市政府争取建设经费3000余万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以及微软、华为、科大讯飞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构建一流的“双师型”队伍

    “软件学院的师资力量具有来源多样化、年轻化、高学历、工程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特点。”据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介绍,科大软件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学院专职教师,共35人,其中包括陈国良院士以及3名外籍教师;校内教师39人,主要来自校内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物理学院、数学院等,基本上都是院系最好的老师,主讲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此外,还有海外及企业教师14人,校内论文指导教师105人。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特别强调实践能力,为此,学院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IT企业的专家及高管,开设了15门重要专业课程。

    IBM资深科学家、高级软件工程师凌棕正是其中的一员,他在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IBM公司电子商务基础软件和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带头人。在聘期内,他每年要为软件学院的学生开设一到两门、不少于40学时的专业技术课程。此外,他还定期参加学院教学规划讨论,及时介绍国外学术动态,促进软件学院教学与产业界的结合。

    在前不久进行的全国37所高校软件学院最佳兼职教授的评选中,凌棕为排名第一的“十佳兼职教师”。

    据中科大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介绍,开课教师中,甚至还有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Pradip K Srimani教授这样的“大牛”,为研究生开设“分布式系统”课。

    “在国外,工业界专家与大学教授之间的流动是很容易的,而在国内则很难,因为评价体系不同。”周学海说,我们正在谋划在科大苏州研究院进行尝试,通过聘任制,打通二者之间的流动渠道:老师有成果,可以到企业去转化,一年后回来,不需要重新评价;几年后再回来,才需重新考评。

    探索合作教育新路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科大软件学院向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该所以杰出青年科学家胡伟武为核心的“龙芯”团队,长期致力于国产计算机CPU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科大软件学院恰恰设有“系统芯片设计”专业。

    双方一拍即合,商定合作共建该专业,每年联合招收20名左右研究生。合作内容包括:根据研究所提出的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重新修订培养计划;研究所参与课程设计,并选派专家来校上专业课,开设行业领域前沿知识讲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第一年在校学习,后两年可以到研究所实习、做毕业论文。

    “在国内IT行业,懂技术的管理者十分缺乏。”周学海说,能对软件项目进行时间控制、质量管理的人才很缺,现在国内主要还是围绕技术人才培养。

    为此,2011年,科大软件学院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实验班”,从入学新生中选拔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基础好的30名学生。该班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学习阶段,更强调知识的广度;在企业实习阶段,技术实习后,做项目经理的助手,在实战中学习技术管理。实习之前,他们还要参加IPMA(国际项目经理认证考试),为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取得“通行证”。

    “与企业、研究所合作,构建与人才培养体系互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带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据周学海介绍,目前该校软件学院专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较少,这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此,学院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主要开展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同时筹建软件工程研究所,进行应用基础研究。

    “通过我们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交流项目,每年派出两名老师去学习,逼着本土的老师去国外锻炼。”周学海说。

    团学活动切入 实践锻造“未来工程师”的综合能力

    去年10月,一家国内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创新企业开出近200万元的现金,将一名在读研究生聘入公司,并花200万元购买了他开发软件的所有权。

    这名同学就是中国科大软件学院2009级软件系统设计3班的廖福荣。2011年在联想公司实习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开发了4个应用软件,并在国内各大Android网络应用市场上发布。累计到2011年9月,实际使用的用户量达200万左右,这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中科大软件学院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中科大软件学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市场营销等系列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管理类的课程。同时,学院每年还邀请海内外专家和管理高层来校举办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状况。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说,工程类人才十分强调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为此,学院按专业方向组建班级。每个班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并选举产生班委、团支委和党支委,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载体培养团队精神。“2007年到2010年,学院连续4年获得校运会研究生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与良好的团队精神密不可分。”

    “学习工作之余,学生的课余活动非常丰富,他们组建了十几个‘俱乐部’,学院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吴敏看来,“‘俱乐部’就是一个项目,如何玩得转,体现出一个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不久前,软件学院对往届毕业生开展了一项关于“求职成功因素”的调查,数据显示,“综合能力”被视作最重要的因素,而事实也证明,该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据吴敏介绍,近5年来,科大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百。以2011届为例,517名毕业生中,67.5%进入软件及IT企业就业,另外32.5%进入研究院所、政府及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和管理部门,34%入职排名前10位的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IT企业(20家大公司)。

    从就业区域来看,81%的毕业生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和南京6个软件产业一线城市,其他19%的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的省会城市和苏州、大连和厦门等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不存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吴敏说,毕业生主要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这与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实用型人才是相吻合的。

分享到: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呼唤未来工程师
“肯德基曙光基金”启动10年纪念活动
团情微讯
图片新闻
CBA总决赛首战能看的只是热闹
中超球队双线作战疲态尽显
中国女子冰壶世锦赛难进四强
第四届炫舞激情拉拉队选拔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