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别稀里糊涂走进虚构的“象牙塔”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24日   03 版)

    “傍”名校、打擦边球、使用“障眼法”……这些招数似乎成为国内层出不穷的“山寨大学”惯用的唬人套路,让人见怪不怪。

    原本就是一个非法的自考助学机构,却偏偏要把自己“打扮”成大学的样子,硬生生地把名校的“符号”往脸上贴,可谓机关算尽,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

    究竟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是非法招生,还是诈骗,有待法律认定。不过,按照常理,既然没有获得教育部门的审批,这样的机构就应该立即查封。可是,这家“机构”从2009年起开张,中途曾被媒体曝光,并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调查,仍然存活到今天,而且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这实在令人深思。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单单几个对口管理的处室,在人力、精力上很难对社会上所有的办学机构进行严密的监控,此外,那些从事技能培训的机构,主要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接到一个投诉,查处一个”的被动模式,无法将非法办学机构彻底“赶尽杀绝”,其效果只能是与非法机构“赛跑”。倘若查处力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某些办学机构会重出江湖,继续欺骗学子捞取钱财。

    这里自然还牵涉到执法的问题。仅仅教育部门出面,如果不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展开联合调查与执法,无法查封一家哪怕是“夫妻店”规模的非法办学机构。从目前来看,协调这些部门的行政成本过高,只有当某一事件在媒体报道的催化下成为社会焦点时,多部门的“联合作业”才成为可能。而那些没有受到媒体关注的机构,继续干着违法、违规的事。

    对于被“盗名”的名校而言,应当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声誉,当名义、声誉被盗用时,无疑自己也成为了受害者。如果不主动出击,坚决要求相关部门查明真相、予以取缔,仅仅向社会澄清“此事与我们无关”,未免有些息事宁人,这无形中也纵容了别人的违法行为。

    被“山寨大学”所骗,让人可笑又可悲。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提醒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但依然有人重蹈覆辙。正是对名校的膜拜,让家长和学生放松了警惕。在非法办学机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假宣传面前,他们依然存着侥幸心理,以为不靠分数,另辟蹊径就可以敲开名校大门。

    对于不少高中老师来说,当花花绿绿的宣传彩页流入自己的教室时,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去鉴别真伪。高考结束后,当他们在为“优等生”把关填报名校志愿的同时,如果能把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分给这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道路,弄清“自考”、“成教”之类的概念,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学生稀里糊涂地走进虚构的“象牙塔”了。

    相关文章:

    “山寨大学”现形记

分享到:
“山寨大学”现形记
别稀里糊涂走进虚构的“象牙塔”
律师如何让刑警开口谈案情
1元秒杀的海南游成泡影
团购网站被判赔付1000元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