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咋办呢?要不这个春节我不回去了……’说着,春妹哭了。我觉得她不应该哭。她才出来一年,而我5年没回去了,说实话我已忘了孩子和妻子的长相……”中篇小说《我们的路》以都市打工族春妹和大宝春节前买不到回家火车票为由,记录了当下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它自最近发表以来立刻成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同时,与《大声呼吸》、《北京候鸟》、《外省人》、《美丽嘉年华》、《螃蟹》、《赶尸匠的子孙》等一系列关注底层人群的作品共同构成一股强劲的“底层文学风潮”。日前,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主办,《芒种》杂志社承办的“2011文学创作及2012展望高峰论坛”中,评论家李敬泽、陈晓明、孟繁华、贺绍俊、陈福民等共同提到了“‘底层文学写作’在2011~2012年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道德同情和社会批判为特征的‘底层文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典型的反映社会问题文学。”孟繁华说,“‘底层文学’书写及其反映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呈现了当下中国严重失衡的社会关系,而且也透视出这些年中国当代文学视野的某些缺失——因为,文学绝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附属,亦不会躺在艺术象牙塔中敝帚自珍。在强大的社会现实而前,文学既要有自我的独立,又要有敢于对社会发言的勇气。关注普通大众生活、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生态的‘底层文学’,正是作家们关注民生、介入社会生活的最好注脚。”
“社会大变革中,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兵荒马乱?”也是此次“2011文学创作及2012展望高峰论坛”中一个被多次提及的话题。据悉,孟繁华、施战军、阎晶明、杜卫东、吴义勤等评论家对“2011年中国文学创作现状及2012年趋势”进行了评估、预测和展望,同时得出“当下物质生活富足之后,文学写作者更加注重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表达”的结论。
他们认为:2011年中国文学现状中,长篇小说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人文关怀,高度关注大众的精神状态并加以解析;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仍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貌;报告文学则更加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总之指向一个焦点: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转型期迷惘”、“都市物欲书写”、“青春情绪的倾泻”等迂回之后,再次回归“沧桑正道”,即,对社会大变革中的人的精神困境、内心世界更加关注和着重,并且努力找寻新、旧价值观念交接时刻的出口。
孟繁华说,都市文学是近年来另一个谈论比较热烈的话题。当代中国的都市文学仍然在建构中。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一直存在着一个“反城市的现代性”,反对资产阶级的“香风毒雾”,警觉和防范对城市生活的表达;二是都市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贵族文学”,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从2011年的中篇小说如《入流》、《相望江湖》、《幸福地图》、《逃亡者》、《誓言》等中,可以看出写作者们对都市生活由表及里的艰难探寻和顽强表达。
《芒种》主编张启智以最近5年在《芒种》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为例,认为2011年的文坛涌现出一批颇具潜力的文坛新秀。他们笔下的青春文学在关注个人的生命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大时代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历史类文学作品体裁也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维,特色更加鲜明。他们的作品屡屡触及当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因为,文学中的“精神归属”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此外,白烨、贺绍俊、陈福民等批评家认为,当下网络文学创作越发活跃,并与主流文坛积极互动。同时,文学助推影视、戏剧创作越发明显。“2012年,全国文学创作的视野将更加开阔。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也将会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