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崎岖的山路,风尘仆仆的林可终于一屁股坐到大寨村委会办公室的凳子上,让翻江倒海的胃安定下来。村委会主任给脸色苍白的林可递上一杯水,水是黄色的,似乎放了茶叶。村主任抱歉地说:“我们这的水都是黄泥水,你得等到黄泥沉下去了,再喝。”
林可目瞪口呆,他有些沮丧地想:“我能在这待下去吗?”
说起3年前的这一幕,云南玉溪市新平县新化乡大寨村主任助理林可庆幸自己没有被沮丧打倒,留了下来。
位于连绵起伏大山中的新平县新化乡大寨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山区民族村。大寨村漫山遍野都能看到云南松,但是喜温、耐旱、耐瘠薄的云南松这种高山树种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里的降雨量小,土地不保水。新化乡属十年九旱的山区,全乡只有两条河流,河流的一些支流渐渐干涸,加之雨水一年比一年少,“连喝的水都变成红土的颜色,衣服就更洗不出颜色了”。
林可来到大寨村的第三天,就去县城给自己买了两套迷彩服。他还很快学会了骑摩托车,走村串户时他会在泥泞的路上摔得腿朝天,双腿一直伤痕累累,一次车祸让他的额头至今还留着一道缝过针的疤痕。最让村干部们佩服的是,林可一个多月就走遍了大寨村35个自然村,其中最远的自然村离村委会22公里,骑车或开车要一个多小时,走路要3个多小时才能到。
在走家串户中,他将老百姓的所需、所想写成材料向上级反映。在他的游说下,新平华兴食品有限公司给大寨村困难户送来了35吨大米,两年来,这家企业还给村小学的学生捐资助学两万余元。
大寨村村委会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连人畜饮水的管道都没有,村民一直喝的是黄泥水。两年来,林可从有关部门协调资金50余万元,为大寨村架设了人畜饮水管道6000多公里,修建了三面光沟2000公里,清理了两个坝塘的淤泥,同时,还为村里的公益房地面实施了硬化。
在“用己所长”的同时,林可认为“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农业科技知识”。他为村里要来3台电脑,主动承担起村里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针对村里的烤烟和畜牧业,搜集信息,挖掘适合本村的致富项目。他和村干部研究出“企业+村委会+农户”的形式,实施烟后种植苦荞、玉米、紫甘薯,使全村实现年增收200万余元。同时,还发展林下养鸡3户,养羊两户。
“过去我们在学校向书本学习,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但现在到了农村,就要向农民学习,在农村扎扎实实地干工作,才可以学到创造财富的真本事,才是一个了解社会的‘知道分子’,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林可说。
本报记者 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