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3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观察

轰动效应“萨科齐制造”?

林卫光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30日   04 版)

    图卢兹恐怖枪手被击毙一周后,在法国,情感逐步让位于理性,各界冷静下来之后开始反思。有观点认为,此次“反恐战”成为萨科齐的“公关战”,法国警方作为媒体的“唯一信息源”,控制着媒体的节奏,左右着媒体的报道。

    此案目前尚存很多疑点。例如,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法国特警部队,为什么竟然用了33个小时来对付一个没有挟持人质的恐怖分子?法国官方的说法如下:第一,政府希望活捉恐怖分子,因为人民和恐怖分子的家属都希望能由法庭来对其进行审判;第二,政府使用“消耗战术”,以使恐怖分子陷入疲惫状态,从而减少警方不必要的伤亡。

    一些政界人士和学者对官方的解释不以为然,坚持认为萨科齐想利用这33小时通过媒体“充分作秀”。

    法国专门研究媒体的社会学家、大学教授让—路易·密斯卡在接受法国《快报》网站采访时表示,萨科齐和自己的内政部长克洛德·盖昂,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控制着媒体的报道节奏和内容。他对萨科齐利用这次恐怖事件进行媒体公关的做法表示批评,并认为媒体也应负一定责任。

    密斯卡认为,总统大选和恐怖袭击这两个因素,对媒体的报道方式有很大影响,“即时”、“现场”报道成为媒体选择的报道方式。在法国特警围困梅拉赫期间,法国几家电视新闻频道进行不间断地现场直播,完全放弃了对法国和世界其他新闻事件的报道。一些报纸和杂志也不甘落后,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门栏目,像直播体育比赛那样进行滚动报道。密斯卡说:“在情感专制的影响下,媒体被变成了制造悲剧紧张气氛的机器。”

    警方围困梅拉赫的行动,是在媒体的视线外进行的,尽管现场附近有大量记者,但是他们对于参与行动的法国特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记者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在现场指挥的法国内政部长克洛德·盖昂和在巴黎坐镇的萨科齐。

    密斯卡形容道,法国官方将相关信息“一滴滴”地透露出来,掌控着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节奏。他说,由萨科齐这个“掌权者”和盖昂这个“技师”组成的“叙事搭档”,制造了非常真实的效果,第二信息源的缺少,让人很难想象还有“另外的故事”。

    密斯卡对媒体也提出批评。他说,媒体在整个事件中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情感的传递者”。法国在此期间不再有“观点的民主”,而只有“情感的民主”。他批评媒体没有“抵挡住”这种趋势。

    密斯卡还对在法国各大新闻频道进行现场评论的一些犯罪学家、心理学家、退休警察提出批评。他认为,这些人士根据来自官方的消息对梅拉赫事件进行种种评论,使人更加相信官方消息的真实性。

    法国“国内情报总局”在2008年成立之前,法国“国土监控局”是负责反间和反恐的部门,曾经担任该局局长的伊夫·博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萨科齐决定将图卢兹所在大区的安全防范级别升级到“深红色”,这“完全没用”。 他认为,是萨科齐和盖昂有意制造了媒体轰动效应。

分享到:
欧盟“航空碳税保卫战”还能撑多久
恐怖枪击事件后法国激辩情报部门是否有过失
梅拉赫或“回乡”
轰动效应“萨科齐制造”?
美国决定暂停对朝鲜食品援助
FBI与CIA内讧导致“9·11”事件未被阻止
塔利班也“与时俱进”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