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法学专家:假冒洋品牌是一种隐形欺诈

实习生 张蕾 本报记者 王俊秀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3月31日   03 版)

    意大利政府机构来华打假,揭开了很多“伪意大利名牌”神秘的面纱。日前记者采访发现,被傍上的不止有意大利,还有法国、英国、德国等。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商场里本土品牌的身影早已远去,满眼洋名字已成普遍现实。

    商场罕见纯本土品牌

    在北京市翠微大厦,记者找到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打假名单中的“Ster Luna”。销售人员仍然振振有词地表示,这是来自意大利的品牌,材质都是意大利进口牛皮,在国内制作的。

    记者发现,该品牌的鞋单价都在1000元以上,而且很少有打折。销售人员则表示物有所值,“看这皮子的质地,还有款式,国内的品牌根本做不出来”。

    记者想找一家国产品牌的鞋作个对比,转了一圈竟然没找到几家国产鞋。在整个销售鞋和箱包的区域里,满眼全是“洋品牌”:有西班牙的Patrcia、tigrisso,意大利的le saunda,西班牙的,还有罗马尼亚的……

    在北京燕莎友谊商城金源店,记者统计了位于二层的鞋类品牌。在总共27家鞋店中,除了两种品牌无法得知品牌地外,已知品牌注册地的25个鞋类品牌中,只有“took 图卡”一家是中国广东自己的品牌(同时还代理销售部分意大利本土制造的意大利品牌),其余的24个鞋类品牌均来自境外。24个境外品牌中,有11个意大利品牌、3个德国品牌、两个西班牙品牌、两个法国品牌、两个美国品牌、两个英国品牌、 一个丹麦品牌、一个香港品牌。24个“纯外国品牌”中,美国品牌Jeep全部由中国制造,9个境外品牌部分在中国制造,部分在外国制造,其余14个境外品牌的品牌地和制造地均为外国。

    其中,6个意大利品牌、两个西班牙品牌全部由品牌所在国本土制造。鞋子的售价几乎都是4位数,很难找到几百块钱一双的鞋子。

    洋品牌 中国造

    同样位于北京燕莎友谊商城金源店二层的男装,也几乎找不出一个名字不“洋气”的品牌。品牌注册地中,意大利最多,也有英国、法国和德国品牌,还有不少起着洋名字的本土品牌。这些男装的普遍售价都是几千甚至上万元。

    与鞋类不同的是,大多数“欧洲品牌”男装的产品产地为中国本土的上海、广东等地,只有德国迈雅裤装是由罗马尼亚制造的。不少售价高昂的男装,售货员都介绍说使用的是进口面料。

    英国男装品牌“爱德华ADH”的售货员告诉记者,商城是销售高端服装的,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大了,富人都有追求高品质服装的需求,因此一件使用进口的优质面料所制作的西服售价上万元也不足为奇。

    在另一家商场的男装卖场里,好几个品牌的售货员介绍,他们的品牌是在意大利、法国等地注册的,但公司的国籍和厂家却在中国,所谓的“外国品牌”其实只是中国公司到国外注册的。也有些本土品牌为了提升设计水平,会到法国、意大利等地聘请设计师进行款式设计。在男装卖场里,“国际品牌”“进口面料”“欧洲设计师设计”十分流行地成为各个品牌彰显品质的卖点。

    假冒洋品牌是一种隐形欺诈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建民认为,我国对洋品牌的仿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纯的直接仿冒,比如人家的LV直接仿冒;第二个阶段是改国外品牌中的一个字母,在视觉上误导消费者。“第三个阶段就厉害了,就是到国外去注册一个商标,但这个商标在国外是不用的,申请了以后回国内用。所以,这样所谓的国际商标产品,实际上连国门都没出过,在中国造、中国生产、中国销售。”

    陈建民说,在国外申请注册一个商标非常容易,花一两万元就行。但因为这个商标在国外根本不用,外国人很少去了解,中国消费者一般也不可能去国外查,所以便打着洋品牌的旗号到处宣传,甚至因此而卖高价。而消费者由于对商标、产地等概念并不了解,很容易因此产生错觉误认为这些商品是“国际品牌授权、国内生产”的洋品牌,而所谓的国际品牌授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授权。

    陈建民副教授认为,这种欺骗手段非常隐蔽,因为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能力辨别商标、产地的区别。这种行为虽然构不成欺诈,但可以构成“重大误解”。消费者发现后,可能不能请求惩罚性赔偿,但可以要求解除买卖合同。

分享到:
“老人头”,你到底来自何方
法学专家:假冒洋品牌是一种隐形欺诈
三亚出租车公司收“黑钱” 4人被刑拘
行凶者被判刑五年五个月
免费搭载朋友出事故也需赔偿
北京警方“春风行动”严打涉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