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中平村。刚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香葱村”,便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田地里葱农们有的在整理土地,有的在播种葱苗;村路旁村民们忙着在自家屋前洗葱、捆葱,或是装车赶去出售。越往村里走,空气中弥漫的葱香味儿越浓。
在中平村中心位置,有个面积不大却十分热闹的交易市场。市场内几个经纪人忙着给葱农过秤、算价、点钱,刚才还空空的大货车,不一会儿就堆满了一捆捆扎得整整齐齐的香葱。
经纪人李玉华做香葱收购已经有七八年了,现在跟她有业务联系的老板遍布全国,近的有武汉的,远的有北京、上海的。她说,由于最近外省的葱集中上市,很多经销商去北方收货,不来广西这边了。这几天她收的葱基本都发往广西区内,日成交额比上个月少了很多。
“2月最贵的时候卖到4.5元一斤,你想想一亩地能产五六千斤香葱,村里很多人卖完葱都买小车了。”李玉华笑着说,2月末的那几天,葱价保持在4.5元一斤,她每天支付给葱农的货款都有20多万元。
看到她把那么多钱放在胸前口袋里,记者问道:“你带这么多现金在身上,不怕啊?”
“大家都把我当作国家级保护动物,不要紧的。”李玉华哈哈一笑。
28日凌晨两点,46岁的葱农邓敏高就跟妻子爬起来去地里拔葱,近1000斤香葱当天卖了2000多元。从去年12月开始播种的这茬葱,已经给他带来了四五万元的收入。“我种葱七八年,说实话,今年是价格最好的一年。”老邓一脸幸福地说。
邓敏高能有今年的收获来之不易。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由于北方遇上暖冬,香葱大量集中上市,价格遭遇“滑铁卢”,每斤跌到两毛钱都没人要。为了不影响下一茬香葱生产,村民心痛地把老葱拔掉扔到河边,前期投入的肥料和人工钱全打了水漂。当时不少人甚至想放弃多年一直种植的香葱,改种其他蔬菜。
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产业,怎么能就此倒退、夭折?当地政府、村“两委”和香葱销售经纪人十分着急,挨家挨户为葱农打气——
“干啥事没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涨涨落落是正常现象。”
“因为赚不到钱,许多地方的葱农都不种葱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种。”
中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学民说,香葱种植是中平村的一张名片,正是因为形成了规模和品牌,外地的经销商才愿意来这里收购。
“去年虽然亏了,但我还是对种葱有信心的。”邓敏高说,经过这么多年历练,村民对市场价格波动已经习以为常,“像昨天小葱的收购价是每斤2.5元,今天就变成了2.3元,一天一个价,市场像股票一样,大家种什么品种,什么时候从地里收上来卖都要‘赌市场’的。”
现在中平村香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00多亩,有的村民还去外地承包土地种葱。在中平村的带动下,周边的百渡村、祥周村、百银村、升太村的群众纷纷效仿,并到中平村“取经”。
“大家都学着种葱了,你们不怕市场饱和了掉价吗?”在中平村西头的一块菜地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插播葱苗的葱农蒙元邦,他乐观地说:“这要看我们整个国家、社会的需求情况,不能单看我们这几个村。就我们村这一丁点葱,在南宁或者武汉市场上都不够卖的。”
中平村村委会主任廖东宁说,如今,邻村都把香葱拉到中平村来卖,量大了,经销商也就多了,由原来的8个发展到10多个,相互间开展激烈价格竞争,葱农受益多多。
“今年价格那么高,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吗?”回答这个问题时,中平村很多葱农都理智地说不,只能维持上一茬的规模,因为外地农民会加入种葱的行列,市场供应量会增加,市场价格会下跌。
本报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韦文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