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主办的“2012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暨第四届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论坛”在温州大学顺利召开。规模与影响力均日益扩大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7年的时间。可以说,见证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壮大的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创业教育实施的规模从小到大、所涉及的课程由少到多,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也逐渐由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项举措转变为一个关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践行者,温州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秉承温州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近4年来,温州大学在探索地方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围绕国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导向明确、特色鲜明、成果斐然。
一、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温州被誉为“创业热土”,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有些学校还在打压学生的创业萌芽时,温州大学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保护的态度,保护原发于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2001年,学校积极引导,开始创办学生创业工作室,同时逐步开展创业教育。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结合生源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始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此,学校积极融会与传承温州精神和学校办学传统,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热情,在不断探索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秉承温州精神、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业品质融入校训,转化为学校办学和创业教育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强调“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三者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一个优秀创业者的应有素养。基于对创业教育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学校创建的“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纵观这十余年,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经历了“精心呵护——正面引导——积极鼓励——融入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整合——创新教育体系——形成办学特色”这样一个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在实践探索上,这一发展过程可以概括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二、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提出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对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顺应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回应。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偏重实践领域,仅仅停留在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而忽视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教学主战场,这就导致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局限于少数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即使有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但是所开设的课程门类有限,大多游离于主流课程体系之外,表现为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互不融合,基本上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体系,使得创业教育难以辐射到全体在校生。在创业教育师资方面,来自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居多,专业教师投入创业教育普遍较少,同时,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另外,创业教育管理平台也有待完善,多数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仍只是依托于某个学院或部门,没有一个主体机构,这样很难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
有鉴于此,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
岗位创业是指在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所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开创一份新事业。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全体在校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核心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的既懂专业又善创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探索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把加强创业教育作为今后10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符合教育部一贯倡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09年,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学校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为实体部门,现有专职人员5人、专职教师3人),全面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工作,并逐步深入开展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多层次推进以培养岗位创业意识为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础。以培养岗位创业意识为主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别从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程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切入。
(1)创业类通识课程体系改革
通识课程相较于专业的创业课程,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覆盖面广,囊括了所有在校大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虽然未必如专业的创业课程那样集中,但其影响面更广,对于引导大学生关注创业问题、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都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公共选修课层面。我们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在公共选修课中增设创业教育模块,开设《创业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创业类基础课程;《温州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创业类课程和《商业音乐管理》、《动漫设计与大学生创业》等专业创业类课程,并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2个创业教育学分,截至本学期,该模块已经开设30多门相关创业课程。同时,不断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形式,如改革《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的授课模式,通过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采取“一课多师”制、分专题授课等形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又如,推出每周一次的企业家系列讲座创业课程,授课形式为围绕某一特定创业主题,2/3时间由创业指导师讲授,1/3时间创业指导师与课程选修学生互动交流。
公共必修课层面。逐步在公共必修课中融入创业教育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有16个学分,积极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在内容、方法上的契合点,通过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的成功对接。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相关章节适当增加当代浙商、温商及温大学生的创业故事;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为例,介绍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历程、基本政策以及未来前景,鼓励学生大胆投入创业大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通过对创业事例的解析,深化学生对意识能动作用的领会,同时促进学生对树立创业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教育基地(温州正泰集团、温州奥康集团、温州瑞安汽摩配件城等),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永嘉县芙蓉村等),在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企业家、大学生村官、农民工等社会人士开展对话交谈,并要求学生考察后能运用教材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评述,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考察心得体会。
(2)专业类创业课程创新
不同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平台上不同程度开展了基于岗位创业意识、岗位创业知识、岗位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教育。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类创业教育选修课,已经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设置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温州企业家创业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在汉语言文学、广告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分别开设《媒介经营与管理》、《鞋类产品市场营销》、《服装市场营销》、《服装企业管理》、《汽车营销学》、《汽车服务经营与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内容,如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从应用的角度增选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加强电器类企业实习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企业氛围,依托温州大学智能电子电器重点实验室,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温州明泰电器老化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金奖;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教学,在法学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七彩虹创业团队组建的“彩虹环维有限公司”获“全国十大优秀慈善创业项目”荣誉称号。另外,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提出工程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学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网络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三个入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企业管理实务》专业必修课,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既懂工程又善创业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2.深入开展以培养岗位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管理第二专业教育改革
创业管理第二专业是在第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招收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在充分依托温州地域优势,突出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以岗位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学校对这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托温州区域特色,开设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大课程模块。创业理论模块开设《创业管理概论》、《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创业实务模块开设《创业活动操作实务》、《专业领域创业实务》、《温州企业家创业案例采访与编写》等课程;创业实践模块分创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其中,实务实践模块占总课时的65%以上。
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实践主导型教学设计。实行项目制管理,引导不同专业学生依托各自知识背景合理组成创业团队参与实践学习;穿插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司各职能部门开展试点班各项管理工作;重视体验式教学,如将《创业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由班级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设计营销方案,完成营销任务,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工作室及校外实践基地,分专题针对性地进行实习,撰写调查报告及编写创业案例,比如到奥康集团,重点学习其创业营销战略。通过实践主导型的教学方法,使实务实践模块课程比例达到总课时的65%以上。同时,配合选用实战操作性强的,内容涵盖中小企业创业、运营与控制等具体操作方法的《中小企业创业实务》新教材(2010年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及配套的《中小企业创业案例集》教材,教材案例中大量体现温州中小企业元素,以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研究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产生一种自然、真实和熟悉的感受。
师资队伍多元化,重在聘请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或知名企业财务、人事、营销、管理等部门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讲课感染力的一线精英,校内师资则实行学院推荐、学生评教、学生选定三重遴选标准。
考核形式重过程,课程考核贯穿全过程。以创业营销课程为例,学生带着了解营销案例的目的到营销做得特别好的相关企业实习,然后每人上交一份营销的创业案例,采用答辩形式考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最后的毕业考核,将根据课程考核结果、企业调查实习报告、创业工作室实践、创业比赛参与情况及最后的创业计划书等,通过答辩的方式给予综合评定最后的成绩等级。
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随堂评价与毕业生跟踪评价相结合。拓展从传统的对教师个人教学评价考核到以课程为单位的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实施、学生评价等对整个教学团队的评价考核。关注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课程、实务课程、实践课程等不同模块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操作流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监督与指导方案。同时,对创业教育试点班的评价从现状延展到学员毕业后,建立跟踪调研机制。
创业管理学位班还对岗位创业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进行了有效探索。以岗位创业能力培养进程为主线,创造性地建立了由“创业认知、创业训练、创业岗位实习”三个阶段构成的连续性创业实践教学形式,创业认知以理论模块的课堂教学为主;创业训练依托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实务模块,以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和8个二级学院创业中心的现有工作室(公司)以及面向在校大学生招租的生活区店铺为实践平台展开;充分利用温州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的优势,积极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大学生岗位创业实践基地,与红蜻蜓、新湖、奥康等知名集团公司、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等共4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温州市总商会下的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建立实习联系,学生以商会会长助理、总经理助理、销售主管助理、财务主管助理、人事管理助理、店长助理等形式在相关企业和商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岗位创业实习。
目前,《地方性大学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班的探索与实践》已被列为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
3.搭建融入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成长平台
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并不是内源性的,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创设了一系列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创业教育与专业教改项目相融合,助推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累计立项建设《商业音乐管理》、《动漫设计与大学生创业》等专业类创业课程25门,“融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探索——以网络工程专业为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6项,《中小企业创业实务》、《创业经济学》等创业类教材6本,汽车服务工程、法学、鞋靴设计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6个。学校已经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深度融入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项目涉及15个学院,吸引了700余名专业教师参与。起草并推动出台了《温州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温州大学关于深化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温州大学创业教育项目组织管理及配套资助奖励实施办法》等文件,获全国“挑战杯”金奖创业团队的专业指导教师被授予“温州大学校长特别贡献奖”。
四、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改革实效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基本要义,贯穿于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中并以此为载体,前瞻性强,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开始,针对人才培养需求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通过各层次创业课程持续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创业实践发展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技巧,促进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融合,保证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把握住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将是“十二五”期间高校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借鉴模式。
1.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岗位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层次明显提高,对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掌握了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岗位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层次显著提高。当有适合的创业机会出现时,学生也更愿意从传统的就业路径转向自主创业。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内,温州大学学生创业团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50强、首届全国优秀慈善创业项目竞赛全国十佳、全国高校首届电子商务挑战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荣誉16项;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企业6年来营业总收入超过1.5亿元。
创业教育还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11年4月,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内3家成功孵化的在校学生创业团队(蓝蜗牛传媒工作室、温州宜思商贸有限公司、风尚数码城)拿出在校期间创业收入的钱共同捐赠300万元成立温州大学学生创业基金,用来资助具有发展前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同时,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还显示,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就业后,除了能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质,更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强,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以2010年创业教育班级毕业生和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团队毕业生为例,他们的第一年就业平均年薪高于全校毕业生平均年薪一倍多。如2010届毕业生刘聪,在众多名牌大学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就职于广州德信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10届毕业生揭玲伟,仅用1年时间就成为温州本地一家知名资本运营公司的中层骨干,年薪高达31万元,并获得该公司一定数额的员工股份。也有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0月,近三届毕业生中已成功创办公司的有109家,累计解决社会人员就业岗位超4200个。
2.取得一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其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近三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教育类一级期刊上发表40余篇,其中论文《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生代创业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科技创业者先前在校表现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性大学创业教育试点班的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中小企业创业实务》,浙江省精品课程《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等厅局级课题10项,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温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相关研究成果被引用260余次。
3.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影响广泛
基于对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我校应邀在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论证会(2011年3月)、“全国大学教学论坛”(2010年11月),科技部组织的“2011创新方法高层论坛”(2011年11月),以及共青团中央主办的《KAB创业教育年会》(2008~2012,连续5年)上都做了专题发言。2012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更是选择在温州大学举行,尤其是专题报告《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温州模式》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外交部,浙江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各级领导先后来校专题调研60余次;《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报道100余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来校考察交流200余次。最近一年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来校参观达60余次,并且考察学习的重点也从先前的以大学生创业园做法为主转向以我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做法为主,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借鉴我校创业教育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家华副院长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论证会上表示:“温州大学所进行的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前沿,其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基于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先后被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温州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确立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浙江省创业教育研究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基地”、“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温州市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温州市先进创业孵化基地”等。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为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十二五”规划期间,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继续依托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地域优势,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三个重心转变,即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转变;从创业实践教育为主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转变;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变。
(本版图片由温州大学提供)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黄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