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4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赣南贫困群众呼唤发展的春天

“十无村”三十年未出大学生

本报记者 李菁莹 校媒记者 戴继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9日   06 版)

    床上的被单5年没洗了,被单下铺的是潮湿的稻草。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阳背片区村民曾觉发感到寒碜,有客人来了,他总是把卧室锁起来。

    曾觉发,今年61岁,烈士遗属,至今未婚,除五保补助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他现在住的土坯房也是别人家的。“这里太穷了,外地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40岁以上的光棍有18人。”谢坊镇党委书记谢立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阳背片区有11个高山村落,却只有一条由村口通往山外的路,生产生活资料只能靠村民下山肩挑背驮。夕阳西下,记者走在村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看见村民在田间牵牛扶犁耕作,耳边响着溪流的流淌声,这片高山村落宛若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阳背片区唯一的教学点总共只有7个学生,连4张课桌也坐不满。3年级以上的学生不得不到4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谢立文说,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片区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155人,占总人口的38.2%。

    片区内的耕地都是山排梯田,农业机械无法作业,全部依赖传统农耕;土坯危房占了90%以上,破旧不堪;人畜混居严重,片区内没有一座公厕;没有通自来水,村民只能饮用山泉水或浑浊的小溪水。

    整个片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户有128户、603人,占全片区总人口的81.5%。

    无硬化通组公路,无自来水,无村完小,无公厕,无村卫生所,无小车,无宽带,无有线电视,无村民活动场所,无拖拉机,阳背片区这样的村落被称为“十无村”,是赣南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

    在采访中,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赣南仍有近200万群众没有脱贫,19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42.2万人依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14.6万户居住在土坯危房中,时刻面临严重的安全隐患;18.9%的农田属于没有灌溉能力的“望天丘”;约有22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名有姓的烈士有26位。现在生活虽然艰苦,村民却自立更生,不等不靠。”谢坊镇党委书记谢立文感叹道。

    2010年,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阳背片区的村民勒紧腰带,义务投工,欠下18万元的“巨债”,建成一条2.8公里的简易盘山公路。坡陡路窄,没有护栏,汽车总算能直接开到村口了。

    在村口,记者看到了村民写下的“感恩五变化”:2010年,村里修了一条通村主干公路;设了一个农超对接代销店;供电部门投入160多万元,将木质电线杆换成水泥电线杆;实施了新农合、新农保;选出了村干部,开始发展油茶生产和苗木培植。这些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镇政府也在片区内设立了代办代访服务站、政策咨询服务站,还有一个爱心服务站,接受社会捐赠,以帮助大部分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村民。3月30日,载有一批秧苗的车开进了阳背片区,赶在清明节前把秧苗送到村民家里。

    一直在这个片区驻点扶贫的镇干部薛华健说,阳背片区村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好日子的到来,他们急需致富产业项目进片区,急需配套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进山区,急需公共服务民生事业进山区,急需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进山区。

本报记者 李菁莹 校媒记者 戴继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09日 06 版

招商银行创新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京城三百骑友共植青年林
富士康系列公益活动开幕
南宁吹响“打传”号角
高速公路收费赚得盆满钵满
“收费联盟”背后的玄机
“十无村”三十年未出大学生
上合组织执法安全合作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