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通的家在亚髻钵山山脚下的东江源村,被称为“东江源头第一户”。土黄色的土坯房,映衬着背后群山的郁郁葱葱。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境内的亚髻钵山是东江的源头。东江水从这里汇集,奔腾向南,滋养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珠江中下游的3000万民众,也是香港市民主要的生活用水来源。
站在记者面前,谢国通略显紧张和拘束,眼睛一直盯着鞋,两只皲裂的大手不停地揉搓着翘起的衣角。
谢国通和弟弟两家共8口人,蜗居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客厅里只有一张爬满裂纹的桌子,以及几个刚刚借来的塑料凳。房屋东头是谢国通一家的卧室,里面摆着两张床,谢国通的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另一张床上凌乱地堆放着衣服、被褥,是两个女儿的床。
家里虽有100多亩山林,但因为要保护东江源头,这片山林2010年被列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每亩山林每年补偿13元。“虽说是自己的林子,但不能砍伐,抓到要坐牢的。”谢国通说这话时,突然提高了嗓门,似乎有些埋怨,但很快又低下了头,小声地说:“东江水要保护,我们也要支持。”
谢国通靠出山打零工养家糊口,加上低保补助,一家人全年的收入不到6000元。“去年给老婆看病花了7000多元,现在债还没有还清。”
东江源区位于寻乌县三标乡北部,整个区域涵盖了三标乡、水源乡的3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当地村民“靠山吃山”,过去木材业和果业发达,曾经富极一时。谢国通说,封山前,可以砍些原木,每棵树可以卖100元至200元,还可以种植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一年下来,至少有1万元的收入。
为确保东江源的水质安全,200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东江源水质保卫战、水土保卫战,在赣南老区拉开了序幕。
东江源区的124.43万亩山林全部被纳入封山育林工程生态建设范围。东江源区三县退耕还林24万亩,全部被列为营造水土保持林。
为保护东江源头的青山绿水,寻乌县采取了封山、造林、退果、关矿等系列措施。近10年来,全县实施封山和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的政策,关闭了所有的木材加工厂;退果还林,由县财政出资920万元,征收果树9万株,以减少农药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同时,当地拥有的稀土、铅锌、花岗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被列入禁采范围。
这意味着东江源头的村民“靠山不能吃山”,只能靠种粮为生。但东江源区的耕地基本属于高山冷水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一年的收成连全家的口粮都不够。外出务工基本成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家庭由此陷入贫困。
据当地统计,1980年,寻乌县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与周边县市差距不大,但到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仅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9元,为江西省农民人均收入的55.3%,远低于周边县市;而源头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元。
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寻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显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3月,寻乌县政府对外呼吁:尽快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建立促进跨行政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尽快落实流域管理机制,从全流域的角度出发,做好东江源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规划;充分启动“资源共享,义务共担”上下游联动的投入机制和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议“将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经费列入国家财政保障范畴,同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