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正在淡化

禾刀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10日   02 版)

    清明祭祖,返乡行程虽短,却无处不切身感受到,鄂东北老家的乡亲们昔日对土地的那番深情厚谊正在淡去。

    首先,实际在耕面积越来越少。与乡镇狭窄公路上越来越多车辆的拥挤形成鲜明反衬的是,过去漫山遍野、令人熟视无睹的油菜花,如今点缀稀疏,盛景不再。许多未耕田地中,一眼便可看出,抛荒久有时日,因为用来维系水源的田埂早已千疮百孔。

    其次,新建房屋占用耕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在“村村通公路”的优惠政策下,老家过去的泥泞道路得到了硬化,好走了,但也引来更多人将房屋盖在道路两侧。过去原本错落有致的村落,现在连成了一片。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新建房屋不仅占地面积大,地基浪费现象十分突出,道路排水等问题更是各自为战、土法上马,以至于供水和排污问题远未能提上“议事日程”。这些占地面积较大的农村房屋,绝大多数建在既有可耕土地之上,而旧宅根本不具备还耕条件。

    第三,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蒸发”现象极其普遍。老家村庄不大,原本30多户百来口人。然而此番返乡,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居然只碰到三五个人,无一青壮劳力。乡亲们谈论最多的,也不是如何种田致富,而是城里那些事儿。比如,家人务工收入情况、购房、购车等问题。那些依旧呆在乡下的乡亲中,很多人还在公开盘算何时搬往附近的城镇。老家全村30多户,现在完全靠农业生产的不超过五家,相当一部分充其量只能算“半耕户”——种田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全家人的日常“口粮”需求。

    毫无疑问,近年来,一些农民富了起来,这从鳞比栉次的小洋楼便可一目了然,但务工收入仍旧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农民工工资并不高,但相较于老家那一点点种田收入,仍旧具有较强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老家地处丘陵,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看,机械化耕作缺乏可行性。加之,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市价虽然看似有所上扬,但处于“粗加工”源头的农民净收入并不高,更多乡亲感觉种田饿不死人,但如果“算上人工成本,绝对亏本”。

    曾几何时,乡亲们对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为了增加耕种面积,那些并不肥沃的山坳,也被乡亲们争先恐后地开垦出来,那时的村里可耕面积虽然也不多,但不计入上交积累的开荒土地面积也算喜人。随着土地收入地位的下降,垦荒的土地重新长满野草。

    老乡对土地感情的冷漠,让我不禁生出三个担心:一是一直以来我们赖以自信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含有太多“水分”?二是18亿亩耕地与实际耕地之间到底存在多大差距?三是种田到底能够为农民增加多少利益回报?

    这些问题中,建立能激励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利益回报机制,无疑最为关键和迫切。农民对土地再有感情也不能当饭吃,要生存就必须拥有必要的利益基础。激励并不是单纯的提高粮价,而在于设身处地研究惠农兴农政策,否则就难免让好政策被中间环节层层“截流”了。

分享到:
科技奖也应该流着道德血液
高速公路不该成为暴利的温床
信息公开透明是大势所趋
县长“吃醋”,老板“借螃蟹”?
天价茶是奢侈品还是腐败品
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正在淡化
暗算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