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旧公房与改造后的新楼形成鲜明的对比(4月12日摄)。
聊起当初的居住环境,丁翠英心里非常感慨。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彭三小区的一间11.2平方米的旧公房,他们一家四口人在里面挤了20多年。厨卫五家共用,最糟糕的是下水道常年堵塞,楼道里经常污水泛滥。不过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再过一个多月,包括她家在内的285户居民将搬进拆除老楼后重新建造的新居,每家每户都将拥有独立的厨卫和阳台,卧室面积还普遍比原先增加了约两平方米。这些变化,都源于正在彭浦新村内付诸实践的“拆落地”旧房改造模式。
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新村里的大部分公房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住人口近16万人。因为房屋结构的局限和建筑材料的老化,老公房里的居民们生活中有着诸多不便。谁家的排水引起倒灌,清早谁先用公共厕所,谁多占了过道空间等等问题都会成为邻里矛盾的导火索。近年来,居民们要求成套改建、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逐年高涨。但是,按现有的旧房改造方式,彭浦新村既不属于市政动迁范围,也没有土地储备规划,不可能通过动迁实现居民的心愿;同时,小区内基础设施条件太差,也不适合简单的改建和扩建。
经过反复推盘模拟、实地调查、问计于民,闸北区决定在彭浦新村彭三小区实施“拆落地”,即原拆原建,居民先在外租房过渡,然后将老房子拆除,在原地重建,房屋竣工后居民回搬,拆一还一。改建后房间面积稍有增加,同时居民可以拥有独立的煤卫设施和更加合理的空间布局。对那些不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又没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居民来说,“拆落地”为他们提供了住新房的可能。一拆一建需要大量资金,彭三小区的改造成本预算就达到3.5亿元,但这笔钱不需要受益居民埋单。在区财政的配套资金之外,“拆落地”项目与保障房储备房源供应相结合,将“低层”改“高层”带来的增量房用作廉租房,既拓展了廉租房的供应渠道,也补贴了项目资金。
自2008年2月彭三小区启动“拆落地”旧房改造项目以来,已有144户居民在首期改造中受益,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其余约1900户居民将陆续告别“脏旧破”的“蜗居”,住进整洁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家。
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