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正值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一些培训机构补课价格加速上扬: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10万元,还有一个班一学年单科补课费多达67万元。此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面对不断增加的补课费用,教育部门连年下发“禁补令”。为何众多家长、学生依然趋之若鹜?
四川新闻网网友叶祝颐认为,“禁补令”一再落空,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真实写照。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当下,考试成绩是学生升学的通行证:考试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学生命运,也是老师身上难以摆脱的束缚。学生成绩还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老师、家长对学校进行教育评价的硬指标。
“家长让孩子补课的原因很简单:别人都补,自家孩子不补不行。补课的困局,实际上是个体的理性选择造成的群体不理性。”网友“金苍”说,补习需求旺盛,在某种程度上也缘于正常教育的供给不足。这是一种“制度性匮乏”,在应试教育的“分数体制”下,无论教育者如何努力,也永远都会有“低分学生”。因此,对提高分数的需求总是大量存在,课外补习班于是应运而生。
另外,不少网友认为,考试本应维护教育公平,天价补课班却成了一些人的敛财工具,大肆破坏教育公平。新华社的报道指出,补课班之所以炒到天价,一个重要原因是效果“神奇”,有人称其中暗藏“漏题通道”,在升学考试中起关键作用。
不仅是会考的补课班中存在漏题现象。近年来,研究生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等国家级考试,多次被曝出现泄题,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连续第6年、第12次被指疑似泄题。
人民网网友李强认为,部分人的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不仅侵害了广大考生利益,甚至吞噬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造成相关组织部门的信任危机,助长社会公众对于公平损失的焦虑。
光明网网友“邢姣姣”认为,要杜绝漏题事情的发生,要多管齐下,打击要害。一方面,应对“内鬼”痛下狠手,从源头上斩断教育部门与这些机构的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惩前毖后,消除某些人用泄题牟利的妄念。泄题调查不能仅止于“刑拘辅导机构责任人”,公众更大的期待是相关部门能追根刨底,还原完整的真相,建立缜密的防范机制。
李强认为,社会公众对于考试也应换换观念:在评价体系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建立更合理的人才评价选拔体系,更注重真才实学。考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手段应当使用,但不应被过分强化,各种证书也不宜被高估,以免催生出令其变质的利益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