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用知识和技术让父老乡亲早日富起来

——记江苏丰县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长渠立强

本报记者 李润文 实习生 许恬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20日   02 版)

    骑辆破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布包,带一个小铲子、一瓶水、一包干粮、一叠纸、一支笔,城里人渠立强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

    饿了渴了在田间地头吃点干粮、喝点水;用小铲子取土样带回去测试;笔和纸用来写方子指导农民施肥。

    24年来,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渠立强,走遍了丰县14个镇360个行政村。

    近年来,丰县小麦、水稻、玉米年增产达6400万斤,农民增收6357万元。

    “利用知识和技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办些好事、实事,让他们早日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渠立强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

    渠立强出生在丰县农村,兄妹5人。渠立强的母亲告诉记者,那时候家里很苦,渠立强从小懂事孝顺,帮着家里做农活挣工分,经常吃不饱,当年饿着肚子去参加高考。

    1984年,渠立强参加高考,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填报志愿时,父亲问他报什么学校。他想了想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农民生活还这么苦,农业生产条件也很落后,我想报考农校,为农民做点事、出把力。”

    就这样,渠立强成为江苏农学院农学系的一名学生。大学毕业以后,他又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丰县农委办公室原主任吴正贤曾经和渠立强是同事。他告诉记者,渠立强刚分到土肥站就去参加省级沙碱土改良实验区工作,当时他并没有系统学过土壤肥料方面的知识,一时还不适应。他给自己“约法三章”:每天看一小时的专业书籍,收集一次农业信息,写一篇工作体会。白天工作并虚心向前辈请教,晚上加班学习,自学土壤学、肥料学等专业知识。

    渠立强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后来成为精通土壤肥料科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的专家。

    如今,渠立强已经成了大学生村官的偶像,在他们眼里,渠立强在农业技术方面无所不能。

    丰县宋楼镇李大楼村支部副书记王亭亭就专门拜渠立强为师,在渠立强的指导下,她购买果树施肥、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认真研究,很快从果树管理的门外汉成为“小技术员”。

    “农村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渠老师是我们的榜样。”王亭亭表示今年合同期满后将会续聘继续留在农村。

    “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不要怕麻烦我。”这是渠立强常说的一句话,由于常年在农村工作,他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渠黑子”。

    “天再热,老渠也要来看示范田,了解水稻施用配方肥料的效果,还给咱们讲水稻经过三青三黄的生长过程。”说起渠立强,常店镇常店村村民孙敦勇很是感激:“他就像个农民,看到插秧帮插秧,看到施肥帮施肥。”

    “渠站长不是农民,却了解我们农民的苦,庄稼有问题,他比我们更着急。”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常店镇常店村村民王开会。

    2004年7月的一天,王开会上街赶集,恰巧看到渠立强在镇政府门前做农业技术咨询。当时正为自家水稻秧苗叶梢发黄而犯愁的他,看到了救星。

    王开会试探着问渠立强能不能到家里看看,没想到渠立强问了问他的村名和姓名,一口答应了。11多点钟,讲课一结束,渠立强就骑着自行车跟他到了12里外的稻田。

    王开会的稻苗得的是条纹叶枯病和缺锌引起的黄化症,当时没什么迹象,可一旦移植到大田,病症就会大面积发作,而且这种病可防不好治,会严重影响稻米产量。渠立强向他详细介绍防治方法。

    一个多小时过去,王开会基本掌握病害防治技术。到午饭时间,他就请渠立强到家中吃个便饭。

    “下次吧。”渠立强以工作忙为由,一个人骑自行车返回县城。

    渠立强说:“乡亲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在农村长大,用我的技术服务百姓,是应该的。”第二年,王开会的水稻亩产突破1200斤,两亩地就多收入1000多元。

    “农业科技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就是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而决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渠立强这样要求自己。

    “工作时就忘记自己生病了”

    2006年除夕,渠立强带着妻子孙瑞琳回到老家给父母拜年。这次,他双膝跪地,给父母磕了两个响头。一旁的妻子转过身去,泪水夺眶而出。除了他和妻子,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响头的含义。

    前不久,渠立强查出了肾癌。确诊的第二天,他瞒着领导和家人,忍着腰部剧痛,坚持和同事去省里申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春节后,项目申请告一段落,他才到北京接受住院手术,整个右肾和半个左肾被切除。

    手术前,渠立强打电话给土肥站老站长刘永华:“替我跑一趟南京吧,测土项目还要争取列入农业部‘沃土工程’。万一我从手术台上下不来,项目就交给你了……”电话那头,老站长哭了。

    术后药品都得在2℃~8℃的温度中保存。虽说是冬天,可在回江苏的火车上,温度早超过了规定标准。列车员建议他们把药品放在厕所的小窗旁通风降温。

    “从晚上10点30分发车,我在厕所那儿一直站到凌晨快两点,立强怕我太累了,就过来替我,他靠着门边晃晃悠悠地站在那儿,一会按腰,一会抱着肚子。我不忍心,可刚站起来,他就远远地冲我摆手。我们就这样撑了两个小时……”说到这里,孙瑞琳已是泪流满面。

    出院不到一周,渠立强又出现在土肥站实验室里,这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当年6月,丰县顺利通过验收。这时的他已经累得躺在床上,却开心地对孙瑞琳说:“听到这条喜讯,我觉得病好多了。”

    因为病情恶化,2011年6月渠立强不得不切除仅有的半个左肾。孙瑞琳每周3次骑着三轮车送丈夫去做透析,从未间断。在她看来,20多年的相濡以沫,她已和丈夫不分彼此。“我唯一希望的就是他的病赶紧治好。”

    “人的生命不能只有长度,还要有宽度和厚度。”渠立强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即使在患肾癌后的6年里,他每年仍有一半时间行走在田间地头。

    2012年4月13日,阳光明媚。渠立强在妻子的搀扶下,来到了孙楼镇的芦笋基地。对他来说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时就忘记自己还生病了。”他笑着说。

    村民穆长征看到老朋友便热情地迎上去,“渠站长是我的恩人,根据他的施肥配方,我家现在种的20多亩芦笋,一亩地收入六七千元。”当看到渠立强没有一丝血色的紫黑色面孔时,他哽咽了。

    “如今再回到这片芦笋地,还是感觉很亲切。”渠立强动情地说,“我有信心战胜疾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渠立强最喜欢的一句诗是:“为什么我的眼睛总是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这恰是他20多年坚守的根本,是他精神的寄托。

    本报徐州4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李润文 实习生 许恬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20日 02 版

用知识和技术让父老乡亲早日富起来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布8起侵权盗版大案
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算大赛揭晓
“狼道法则”训出一流特种部队
可以不伟大 但不能渺小
青年最可贵的品质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