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在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中,抢占前沿,敢打硬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立下了赫赫战功,直接推动和加速了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据统计,仅“十五”以来,该所就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4项。
一个师级单位,科研能力为何如此强劲?科研成果为何如此丰硕?
“信息化科研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树立‘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全局意识和‘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建立军内外横向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成联合攻关团队。”该所政委李成军说。
以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制为例,参加研制者的8000多人中,有运筹帷幄的高层指挥员,有监侦浩瀚太空的信息专家,有基层作战部队的程序员、操作手……他们分别来自全军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家单位,平时星散各方,遇到重大科研课题则召之即来,迅速成队,目的只有一个:攻关。
这个项目的“首脑机关”只是一个不占编制的总师组,只有区区几个人,还都是兼职的。总师组把各个作战集团分系统的技术总师吸纳进来,对重大问题集中研究决策,让各家都有话语权,真正实现各参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
这种科研协作体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了实现军事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研究所的专家与军区官兵互相启发,一道攻关。研究所专家王春江带领6名同志,与指挥员、参谋人员共同组成研究论证小组,对1000多项军事需求进行分类解读。经过3个月艰苦奋战,他们终于设计出一整套军事需求技术模型,从起点上保证了系统建设的实战化方向。
走进这个名声显赫的研究所,人们看到的是一群看起来极其普通的人。可就是这群“看起来普通”的科研人员,为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项目总师王建新一向苛求技术完美,所里不少人背后叫他“倔死牛”,大家对他又敬又怕。
王建新的妻子刘平平也有一怕:怕老王带课题组成员晚上一起到家里研究问题。每到那时,家里抽烟的人多了,受不了烟味的刘平平就会被“熏”出家门,到大街上转悠。到了冬天,刘平平的手脚冻得发麻。邻居看见了,心疼地请她到家里,可她不忍心打搅人家,坚持回到楼道里等待。每次她疲惫地回到家里,王建新总是忙不迭地道歉。
刘平平说:“天天等你回家、盼你回家,可又怕你带着工作回家。”
这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科技将军”动情地说:“你怕,我也怕。我是怕搞出的东西不管用,到了战场上打不赢啊。”刘平平听完,再多的委曲,也都化解了。
高阜乡,一个负责科研立项、协调、调研等事务性工作的女性,虽然不在科研第一线,但工作任务一点也不轻松。这个岗位,要为科研活动提供及时高效的管理服务,绝不能耽误。高阜乡告诫自己:做一个永不离岗的哨兵。她的坚守,一守就是20多年!
2006年,高阜乡的父亲突然病危,需要马上手术,可每天都有十几个科研项目需要照料的她还是难以离开。请假的念头一拖再拖,给父母的电话也不知打了多少遍,直到领导命令她放下工作赶回去,她才匆匆见到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父亲。
军人的付出岂止在战场。在信息化建设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这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自己的方式在冲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