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青年学生成了中美关系的“活性剂”

本报记者 沈梦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0日   03 版)

    “在美国发展就像进入成熟的大公司,每个人只能做螺丝钉,缺少自己的活力。中国像新兴的公司,由于在完善和发展,所受限制少,反倒有很多机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清华大学留学生Christopher Tostado在5月3日举行的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配套活动之一——“中美学生交流论坛”上这么分析他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原因。

    这个帅气的美国留学生已经到中国快5年了,获得中国政府优秀在华留学生全额奖学金,现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汉语,也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外国留学生,成长为课题组中的“大师兄”。

    “我们留学生就像中美关系的活性剂,让我们的了解更快些,更多些,两个国家的误解、隔阂也会少得多。”Christopher Tostado说。

    事实上,中美两国学生已经开始规模性的相互交换、学习的行动。

    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磋商期间,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中方宣布了“三个一万”项目,即继续执行“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和“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新设1万个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美国启动“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即2010~2013年间,美国赴华学生人数扩大到10万人。

    除了留学,两国青年组织的交流也充当了活性剂的角色,而青年交流也在去年被正式纳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

    外交学院大四学生杨亚薇去年参加了由全国青联发起、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的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来自中美两国的近100名青年,齐聚北京,然后兵分十路,奔赴中国10个省(区、市),在10天里开展了包括考察实践、交流对话、课题研究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杨亚薇作为一个分队的队长,带领她的美国留学生队员走进了中国天津蓟县的农村考察。

    “在考察农村之前,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学生Alexander最担心的是卫生问题,但他走进农村后,不仅消除了对中国农村的固有偏见,而且具体地了解了‘大学生村官’这些同龄人如何带领农民管理农村、帮扶农村。

    杨亚薇感触最深的是参与项目之后,中美学生再次观察、认识中美关系时更客观,而不仅仅是旅游式的“走马观花”或者来自媒体的“道听途说”。

本报记者 沈梦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10日 03 版

本科生发论文屡遭歧视
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孝的教育
卫生部明确回应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
青年学生成了中美关系的“活性剂”
中式卷烟项目退出科技奖参评
中国科大少年班两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届国际职教大会将在上海举行
中国农大:一篇学生论文值万金
黄岩岛事件四大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