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近期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有关国际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此事给我们留下两点反思。
一是要加强我国海域巡航的力度。
近年来国际海上争议比较频繁,我国海上安全形势日形严峻,如中日之间在钓鱼岛与春晓油田、东海划界方面屡有争议,菲律宾、越南等国多次对我国渔船无理驱赶、搜捕和抢掠,南海一些邻国持续、大规模地在与我主权有争议地区引入外国势力及第三方资本开采油气资源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曾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成立国家海岸警备队应对海上冲突的提案。
罗援指出,鉴于目前中国东海、南海形势日趋复杂、严峻,我国需要成立一个在领海内巡航的综合执法力量。海岸警备队可为中国的外交与军事斗争留下回旋余地。当摩擦发生时,由海岸警备队率先出面,因为它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不至于让一些海事问题直接升级为军事冲突。海军应作为它的坚强后盾。
二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在世界上虽称得上是海洋大国,却并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海洋意识薄弱。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理应被视作蓝色的国土。海洋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及食物资源。在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显见的今天,人类越来越把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寄托于蓝色的海洋。只有注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陆地与海洋的一体化发展,才能繁荣和壮大国家经济。
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
二、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
三、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突。
四、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
此外,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
相关专家们表示,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制定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的中央级机构。海警、海政、渔政、海救等被民间称为“九龙治海”的分散管理的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在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上,应呼吁官方、军方、民间,教育、学术、传媒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促进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