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颁布实施5周年。从2010年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情况看,中小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
但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些根本性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体育课不得不为语数外“让路”、学校体育课内容单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前几年,让父母们揪心的是孩子通宵达旦在网吧流连,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而且有低龄化趋势。有报道指出,这些电子产品不仅伤眼、伤脑,而且更加抢占了孩子本来就不多的户外锻炼时间。
在新旧问题夹击下,如何吸引孩子走到户外?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
“我们现在最想实现的,就是保证学校的体育课都能开齐,这件事做起来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是真正做到却不容易。”王登峰说。
他介绍,现在体育所处的地位非常尴尬,在学校它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家长眼中是“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
本报也曾报道了这样的数据:一旦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有65.5%的家长希望孩子以学习为优先。这与孙云晓一项多年的研究相吻合。他发现,在全国中小学里面,有70%的学校校长和家长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在这种观念下,体育课被当成了“副科”。而据了解,目前学生体育搞得比较好的是初中,因为在一些地方,中考的成绩中加大了体育分数所占的比重。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评价体系是一种最直接的办法,“我们要想办法让校长、学生和家长‘不得不’重视体育”。王登峰介绍,教育部今年将要求所有高校对所有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健康体质测试,测查后按照生源地、生源校进行排名公布,也就是把大学新生健康体质作为衡量地方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
“这其实是在用应试的手段推行素质教育。”王登峰有些无奈地说。但是,让孩子们动起来是第一位的。
青少年沉溺于电子产品,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王登峰说:“多年的体育教育并没能让孩子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王登峰认为,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片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限制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必须的。”王登峰说,体育应该展现它本来拥有的魅力,把青少年从那些“能把自己玩死的玩法”中吸引出来,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设计出更多让孩子们着迷的运动项目。
不少专家指出,现在的体育课太注重竞技项目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应试的思维,因为当前一些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并没有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上,而是放在“体育达标”上了。
“我们的体育课并不都是在培养运动员,而是要让孩子们热爱体育锻炼,让孩子们对体育锻炼产生内在的动力,”王登峰说,因此,他认为一些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其中带有娱乐性的,把这些与学校体育课结合起来,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孩子。
在王登峰看来,现在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来,完成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坚持下去,孩子们自己就能体会出其中的益处,“假设孩子们每天在校10个小时,那么9+1的组合结果一定会大于1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