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托马斯·帕内尔或许是世界上最郁闷的科学家了。终其一生,他也没能看到自己实验的结束。
这位澳大利亚物理学教授希望证明,看上去硬邦邦的沥青,其实不是固体,而是一种能够流动的液体。
为此,这位时年46岁的学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他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完全凝固之后,他将漏斗的下端切开,开始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
如果补充一些数据,这个实验也许就不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帕内尔花费了3年时间,等待沥青完全凝固,又耗费了8年,等到了第一滴沥青的滴落。
不过,直到60岁去世那年,他只等到了3滴掉落的沥青。
直到今天,这一开始于1927年的实验仍在继续。帕内尔去世后,他的同事梅因斯通接管了这一装置,并且陆续迎来了5滴掉落的沥青。不过,或许因为无法预知具体的时间,这5滴“来之不易”的沥青,全部被他错过了。
好在梅因斯通没有气馁,现在,他正全心等待第9滴沥青的落下。他说,这可能是今年,但也可能“还要再等一年”。
科学家的世界真的看不懂。或许,在科学面前,被比作金钱、让人们分秒必争的时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莫名
普通人大概很难理解帕内尔的坚持,估计他们也不大容易理解这一群研究“狗打哈欠”的科学家。
葡萄牙波尔多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找了29只与主人长期共同生活的狗,给它们播放三种不同的哈欠声——两种分别来自陌生妇女和电脑合成,另一种则来自狗的主人。
7月的《动物认知》杂志将刊载他们的研究成果:29条狗中的12条在实验过程中打了哈欠。研究报告还指出,听到熟人的哈欠声后,狗打哈欠的频率比听到电脑合成的哈欠声后高5倍。
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解释了他们工作的意义。他说,普通人只知道,看到别人打哈欠会引发自己的哈欠;而此前的科学研究也只是发现,狒狒、猕猴、黑猩猩这些基因关系上的人类“近亲”,同样存在哈欠传染的现象。现在,他们的研究终于证明,狗已经跨越了“物种的藩篱”,跟人类产生了“共鸣”。
有科学家认为,尽管还不确定狗能感知人类的情绪,但这项研究已经证明,经过15000年的驯化,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通人性”了。
就冲这一点,那些宠物狗的爱好者,也应该好好谢谢这些执著于研究“狗打哈欠”的科学家。
跨界
如果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你,他正在研究一种细菌,你会怎么界定他的身份?除了生物学家,这个问题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答案选项:IT工程师。
英国利兹大学和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关注一种名叫“趋磁细菌”的微小生命体。它们以铁为食,并且能够在体内合成四氧化三铁的结晶体。这种具有磁性的微小结构,在研究人员看来,也许可以作为“磁颗粒”,应用于电脑硬盘的生产。
他们已经在实验中模拟了生产的雏形:把从“趋磁细菌”中提取的蛋白抹在镀金面板上,然后用铁溶液冲洗,面板上就自己生成了微小的磁铁。项目负责人说,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把磁铁的体积降到最小,“用1英寸的面积存储1T(1024G)的信息”。
事实上,这也不是生物学与信息工程的第一次“跨界合作”。几年前,日本科学家就已经实现了用活细菌替代磁盘存储数据,今年1月,还有科学家设想用三文鱼的DNA作为基础,来制造一种像光盘一样的存储器。
看吧,在这个一切都崇尚回归自然的年代,连最前沿的IT科学都不能幸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