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质疑青海保监局考察结论

未能上岗试用,何来“能力不足”

本报记者 辛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17日   11 版)

    “我被拒录的原因从‘性格内向’变成‘能力不足’了,官方的解释怎么可以一变再变?”5月15日,青海保监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再次公布了拒录3名考生的原因,其中,认为黄红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承担工作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黄红看后难以理解,“能力不足的证据是什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认为,这份回应比较随意,让此次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能力不足的说法有些牵强,公务员被录用后还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不合格可以辞退。黄红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怎能断定她能力不行?”刘旭涛说。

    岳太杉也对自己被拒录的理由难以接受。郭华东的手机一直关机。

    现在,黄红和岳太杉呼吁第三方机构介入调查此事。

    考生不满官方回应

    5月15日,青海保监局在其官方网页上表示:“我们到黄红单位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发放民主测评表和与单位相关人员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该同志的实际情况;为慎重起见,我们又到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进行了延伸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大家普遍反映黄红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独立承担工作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我们认为该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工作能力与我局专业监管岗位匹配度不够,与我们公布的职位资格条件差距较大,换句话说,也就是该考生不适合这个岗位,所以最终作出不予录用的决定。”

    针对如上回应,黄红心情难以平静,她说,“这一结论太随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现在重新考察,也得不出我能力不足的结论啊。”

    “我应该‘庆幸’,他们没说我智商有问题。”黄红说,“材料是他们说了算,但是这能经得住查实吗?如果我的能力有问题,我以前工作的单位怎么会用这么一个‘低能’的员工呢?”

    刘旭涛教授认为,这个说法的确有待商榷,“笔试和面试考的都是能力。说考生能力不足还是要具体些,我个人觉得这个理由还是比较牵强,这个能力具体是什么呢?应该有一个客观的依据。”

    对于拒录岳太杉,青海保监局称:“通过考察发现,该考生存在明显违反公务员招考纪律的情形,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我们作出不予录用的决定。”

    岳太杉解释说:“2012年3月5日,第二次体检合格后,是看到在两次体检中安排体检的工作人员辛苦,3月8日,特地邮寄了价值100多元的土特产,仅是为表达对工作人员的感谢,考察组3月14日开始考察当事人,我邮寄的时候都不知道谁是考察组的成员,根本不能构成‘明显违反公务员招考纪律’。”

    对于这个理由,岳太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一次拒录的理由是‘岗位匹配度不够,协调能力弱’,为什么经过5天的时间,又给出了违纪的理由?”

    对于拒录郭华东,青海保监局认为:“综合考察情况,我们认为该考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与我局综合监管岗位匹配度不够,所以作出不予录用的决定。”

    目前,被拒考生希望第三方介入调查。对此,刘教授表示:“现在这种情况,如果有真正客观的第三方介入也可以。但是,现在没有第三方机构能做这个事。”刘教授说,“这还真是一个特例。”

    舆论质疑考察结论过于随意

    青海保监局的这份回应也在网上引起争论。

    有网友表示:如果真是能力不足还能考第一,就只能说明整个公务员选拔考试的不合理。考试选拔制度是要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和暗箱操作的可能,讲究公平公正,如果以后都可以随便扣帽子,说“性格内向,能力不足”,就没有底线和尺度了。

    还有网友表示:能通过前两轮考试的,理论、心理、口头表达等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要不然设置这两轮考试干什么用!再说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除非不尊重考生和考试规则!

    还有网友表示:今后该考生将何去何从?

    就在前几天,青海保监局人事处负责人王强开设微博,对于拒录的原因,他曾写道:“涉及隐私不便多说,我们有纪律。”他还写道:“实话说,单位现在对招人要求很高,原则是择优录用,有宁缺毋滥的意思。”“我们青海是高原,艰苦地方,好多内地的朋友过来觉都睡不着。我们已经好几年招不满人了。”

    这样的回答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质疑。

    有的网友表示:既然是条件艰苦招不上人来,名校大学生不怕艰苦去你们单位,正常情况应该鼓励,并且大力宣传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呀!

    人民网观点频道发微博表示: 信息越公开,真相越明朗。中央反复强调,选人用人上的风清气正。不管结果如何,相信此次事件会给公务员考录的“考察”程序带来思考。

分享到:
拷问高校职称评审公信力
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公众面前“玻璃门”
未能上岗试用,何来“能力不足”
追究刑责为何难治“医闹”
公安机关冲在社会治理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