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就是从一个山村又走进一个山城,赵国栋的生活始终离不开大山。”在师友们眼中,赵国栋就是这样一个把美好青春年华安放在大山的人。
2011年对赵国栋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他的身份发生了从学生到“大学生村官”再到学生的转变。
2011年上半年,赵国栋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为就业而奔波,而是继续潜心钻研法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在此期间,赵国栋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毕业后,赵国栋放弃了多家公司的邀请,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走进了大山,去陕西富平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塔北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这一干就是大半年。
在这大半年中,他从没有走出过大山,而是与村上的“两委会”领导班子一起探讨如何使塔北村的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塔北村地处偏远,地广人稀。几十里的山路上见不到一个人影,但是赵国栋经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山路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塔北村的各项工作开始正常运转。
2011年12月,塔北村的新一届村两委会领导班子选出,赵国栋也考上了西北政法大学政法干警法硕研究生,他又一次选择了地处偏远的陕西省黄龙县检察院。2012年3月,赵国栋辞去了塔北村村书记助理的职务。就这样,赵国栋从一个山村到了另一个山城。
选择在大山工作,赵国栋无怨无悔,因为在他看来,“我就是大山的儿子”。而且,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早就使赵国栋养成了勤奋学习、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品格。
赵国栋来自一个特困的山区农村家庭,父亲无一技之长,母亲常年患病,兄弟成年之际不幸亡故。身为特困生的他却从不因为自己的条件不好而抱怨,他自立自强,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没有钱就自己想办法去挣,当家教、当服务生、勤工俭学,虽有些累,但他从不抱怨。尽管家庭条件如此艰苦,但他却曾连续两年推让助学金,他认为,还有许多比他更需要助学金的同学。
这就是赵国栋,解决了自己切身问题之余,还不忘帮助别人,把同学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做。在陕西榆林学院上大学期间,他与同乡王学乐发起成立了“残疾大学生之家”——同心学社,帮助残疾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送去温暖,也将同心学社打造成了榆林学院30多个社团中的品牌社团。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玉树大地震发生后,赵国栋都主动向学校请求,承担组织志愿者为灾区募捐的任务。他带领学校志愿者,把募捐当做一场硬仗来打。从开始在校内募捐,到走出校门募捐,连续10多天的募捐活动,每天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他还多次带头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捐给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
除此之外,赵国栋还经常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只有1.60米的个头,但是他目前已经累计献血达2000毫升。他说:“许多人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对我伸出了援手,我就应该去尽自己的所能回报社会、感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