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民调显示92.4%的人在关注“最美女教师”事件

50.1%受访者已通过不同渠道表达对张丽莉老师的支持赞许;
86%的人称自发致敬张老师的陌生人也令自己印象深刻

实习生 洪欣宜 本报记者 向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22日   07 版)

    5月16日,哈尔滨,“纸鹤传真情”为“最美老师”祈福。吴树江摄

    山东大学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副教授认为,一个良善行为之所以高贵,是其不计利害得失的结果。那么多市民用不同方式向张丽莉老师致敬,是在传递其内心深处的期望,期望我们的社会少些冷漠、多些热忱;少些怯懦、多些勇敢;少些自私,多些关怀;少些欺骗、多些真情。

    近日,“最美女教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迹让全社会为之动容。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和陌生人对张丽莉的关注与支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数网友转发微博关注张丽莉老师的病情并为她加油打气;在救护车凌晨抵达哈尔滨时,道路一侧百余辆出租车和私家车整齐地排成一列,向张丽莉老师鸣笛致敬……

    有人说,张丽莉老师的善举让人感动,这些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对张丽莉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更让人感到温暖。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2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4%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关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86.0%的受访者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自发致敬张丽莉老师的陌生人,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访者中,“80后”占50.7%,“70后”占26.4%。

    “美德依然能唤醒大家心中最善良的部分”

    “张丽莉老师转院到哈尔滨那天,很多自发迎接的哈尔滨市民高声喊着‘加油’;当救护车进城时,出租车司机一起鸣笛致敬。这些画面让我瞬间热泪盈眶。”家乡位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大四学生杨佳,自从得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后,就在微博上持续关注事件的发展,并转发了很多为张丽莉老师祝福的帖子。

    杨佳告诉记者,最令她感动的是哈尔滨新闻网上一篇名为“昨日哈医大一院张丽莉老师爱心接待室里捐赠记录”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许多为张丽莉老师捐款的陌生人的事迹——一对50多岁的河北农民夫妇靠找人打听来到了哈尔滨,捐了10年的积蓄1万元后连夜返回;50名在哈尔滨打工的农民工捐了凑出的1600元;一位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86岁老人,在捐完钱后一个劲儿地问:“我就拿了1000块钱,是不是太少了?”爱心捐款记录本上还有一个个“中国人”、“哈尔滨人”、“佳木斯人”的署名。

    “如果我还在老家的话,也一定会到现场去出一份力。我不仅要为张老师喝彩,还要为这些愿意站出来支持与帮助好人的人喝彩。这就是一种社会良心的共鸣!”杨佳说。

    福建省福州市民陈永顺说,这么多人支持和关注张丽莉老师让他感到有些意外。“以前大家总说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媒体也总把关注点放在各种令人寒心的事上,比如‘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等。但是这一次,能有这么多人在第一时间去关注和支持张丽莉老师,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冷得彻骨,美德依然能唤醒大家心中最善良的部分。”

    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中,陌生人纷纷自发的善举给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值得尊敬”(51.6%)、“感动”(51.5%)与“温暖”(43.8%)。其他的印象还有“给力”(22.9%)、“伟大”(21.4%)、“可爱”(16.1%)等。

    调查中,50.1%的受访者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发生后,通过不同渠道表达过对张老师的支持和赞许。52.4%的人表示,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件中,这么多自发支持和赞扬好人好事的陌生人,让他们感到“大多数人依旧内心向善”;48.8%的人表示这些陌生人使他们“对整个社会更有信心”; 43.6%的人觉得“以后做好人好事更有底气”;还有30.5%的人相信“国人心中自有善恶是非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焦国成教授指出,这次会有这么多的陌生人站出来力挺张丽莉老师,说明现在的国人依然向往真、善、美。“虽然,部分人在自私、冷漠、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市场化潮流下蜕化成了‘经济动物’,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毕竟长期受到优良的民族道德传统的熏陶,骨子里仍然是喜爱和向往真善美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卞绍斌副教授认为,这种自发的支持不仅是对张丽莉老师个体生命的关切,更寄托着公众对缺失的价值观的由衷向往。“那么多市民用不同方式向张丽莉老师致敬,是在传递其内心深处的期望,期望我们的社会少些冷漠、多些热忱;少些怯懦、多些勇敢;少些自私,多些关怀;少些欺骗、多些真情。”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张丽莉老师”

    陈永顺觉得,现在很多人在面对好人好事时,第一反应是质疑是否在作秀,是否有利益目的。然而,做好事毕竟是在帮助别人,除了质疑,我们更需要赞扬和力挺,要让做好事的人内心舒畅,没有压力。“毕竟好人好事在我们这个社会日渐稀缺。”

    本次调查显示,87.3%的受访者表示,对于身边的好人好事,自己会给予赞扬和支持;52.1%的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像“最美女教师”事件中的陌生人一样愿意力挺好人好事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公众愿意给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什么样的支持?调查中,受访者的首选是“向身边人传达”(60.2%);其次是“在网上转发、留言”(53.6%),排在第三位的是“自己做好人好事”(41.6%)。其他支持还包括“捐钱捐物”(33.3%)、“发动身边人帮助好人”(31.0%)、“前去看望”(19.9%)等。

    卞绍斌认为,张丽莉老师的美丽行为启示我们,在进行道德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时,应该按照善良意志的指引而不是听从后果和名利的左右。一个良善行为之所以高贵,是其不计利害得失的结果。在做道德判断时,倘若一方面能坚守善良意志,另一方面也有成熟的道德反思判断能力,我们才能不屈服、不盲从,不为利益所驱动。

    “善良和反思能力是支撑一个人、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也只有在这样的精神家园中,我们才能享有自由、平等和尊严,这也正是我们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所在。” 卞绍斌说。

    民意中国网一名网友留言说,在张丽莉老师出事后,这么多自发站出来的陌生人以及他们汇聚成的温暖,是我们社会希望的火种。我们应该相信,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张丽莉老师,只是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有的需要被唤醒而已。

实习生 洪欣宜 本报记者 向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5月22日 07 版

民调显示92.4%的人在关注“最美女教师”事件
77.9%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
81.2%受访者感觉年轻人择偶
青睐“高富帅”和“白富美”
1年27国 我在瑞典学会“穷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