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鲁若晴”微博门的悖论

陈方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24日   02 版)

    这几日,新浪微博上的网友“鲁若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信任危机”的争论。

    微博门过程如下:女孩患了白血病,她在微博里表达着与重症抗争的坚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她的微博在被“知名网友”推荐后,很快感动了数十万网友,各种同情与关怀、赞美与祝福蜂拥而至。5月20日这一天,数以万计的网友对她说着“坚强些,我们爱你”。

    随后,有媒体去探访“鲁若晴”,在医院里没有找到“鲁若晴”的情况下,刊发报道称这可能是一场网络炒作事件。“鲁若晴”先前发布的微博基本删除干净,只剩下“谢谢关心,但我的生活已被打扰,我想我该彻底消失了”。在媒体质疑炒作的情况下,也有网友发布“鲁若晴”可能涉嫌炒作的微博并被大规模转发。于是,一场“混战”开始。

    在没有找到当事人的情况下,随即指证“鲁若晴”涉嫌炒作,这确实有些武断。有意思的是,面对“炒作”质疑,有“知名网友”说,“难道非要让她拍下自己肿大的脖子给质疑者看吗?难道非要让一个快死去的人去证明自己快死吗?难道让她带着这些不清不白的谩骂在痛苦中结束自己的人生吗?”在一位可能即将离世的姑娘面前,去追究“真相”似乎很不人道,甚至还可能违背媒体职业伦理。于是,如果你对“鲁若晴”微博门保留一点儿好奇心,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冷血人”。

    在“鲁若晴”微博门中,还有一种声音认为,“鲁若晴”显然不是“郭美美”、“卢美美”,也不是任何一名官员或其他掌握社会资源的强者,她没要求你为她捐款或做任何事。对于这样一位与病魔斗争的“草根”,为何还要那么苛刻?

    微博上,“鲁若晴”收到数万网友的祝福,那是世间最真挚情感的付出。假如“鲁若晴”是以一个虚拟故事骗人,那公众所受的“情殇”又当如何化解?如果说掌握公权的官员对这个社会的伤害是一种“硬伤害”,那普通人靠虚假故事骗取同情和关爱,就可能是一种“软伤害”。“鲁若晴”的确无关钱和权,但她关乎着信任与爱。

    “鲁若晴”别无他求,只想安宁地走过。遗憾的是,微博虽有私人属性,但它毕竟是一个公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言,就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影响,包括别人的批评和质疑。如果你保密,别人无权过问;可公开的微博,却不能阻止人们对真相的追问。

    前段时间,“带外公看世界”引发了一场网络爱心活动,但同时也引发了“炒作嫌疑”的争论,最后被当事人出面化解。可见,在追究“鲁若晴”微博门的真相上,说不说是你的权利,问不问是我的自由。心怀感动祝福“鲁若晴”,是人性向善的一面,而对真相的探求甚至不依不饶,未必就是恶。

    倒是诸多故事由温情变为质疑的过程,更引人思考。我们需要温情故事,却又害怕被虚假的温情伤害;这个社会炒作太多,以至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被感动。这可能就是“鲁若晴”微博门呈现出的悖论,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分享到:
原来灾害也可以成为套现的筹码
化解医患冲突需要文化上的理解
那些不可复制的“童话”寄托厚望
有些疾病只能顺其自然
“鲁若晴”微博门的悖论
还有多少需要甄别的流行教育观
门槛
微言快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