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一场北京与纽约两地同步举行的首映式让《黑衣人3》在北京双井UME影院的巨幕厅一票难求,不少观众都是仰着脖子歪着脑袋,在眩晕中跟随特警J完成了他解救搭档、拯救地球的英雄之旅。
《黑衣人3》是4月以来在中国影院上映的第四部好莱坞大片。与以往不同的是,首映式增加了现场连线主演威尔·史密斯的环节,当这位饰演特警J的好莱坞搞笑奇才“穿越”而来,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中国的巨幕上推销自己的电影时,很多人都意识到,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好莱坞征战世界的头号战场。
而本来就步履艰难的中国电影又该何去何从?
“过去一个多月,在3D《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华语片表现均不理想,《匹夫》、《杀生》赔得很惨,《黄金大劫案》虽过亿,但也没赚到多少钱。”面对华语电影盈利能力的明显下降,制片业生存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新影联原副总经理、盛世华锐总经理高军的这番忧虑,在业界非常有代表性。
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近日在京发布,相对于回味2011年131亿票房带来的欣喜,从业人员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华语电影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等问题上,大谈华语电影的艰难处境。
进入2012年,华语电影的票房产能普遍下降,前4个月仅有5部华语片票房过亿,其中票房最高的《大魔术师》也只是1.7亿多元,未能突破两亿元关口。
“增加的进口大片,对华语片更是雪上加霜,今年上半年《匹夫》、《杀生》赔得很惨,《飞越老人院》连排片都困难,明智的投资人和投资公司已放慢了投资步伐。”高军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从年初到现在,国内共上映约115部电影,其中华语片81部,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票房收入仅占总票房的38%,盈利能力急剧下降,中国电影市场日益沦为“好莱坞票仓”。
随着中国内地对好莱坞的配额放开,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涌进内地市场“抢钱”,而一批批华语片则硬着头皮踩着它们的档期上映。4月下旬,宁浩的《黄金大劫案》、杨树鹏的《匹夫》和管虎的《杀生》三部由中国青年导演执导的国产电影抱团出击,成了电影圈的热门话题,“抵抗”、“悲壮”、“敢死队”等猛词在微博和各种新闻报道里格外刺眼。而5月,因为《复仇者联盟》、《三个火枪手》、《黑衣人3》、《雨果》和最新敲定的《魔镜魔镜》等多部好莱坞影片排队公映,第六代导演张扬的《飞越老人院》和王小帅的《我11》的市场空间更是可想而知。
今年2月,中美两国达成新的电影协议,在每年引进20部国外分账大片之外,国内将增加引进14部3D或IMAX电影。这一数字意味着,平均每月将有2至3部好莱坞分账大片在国内上映,华语电影与向来占据票房大头的“好莱虎”短兵相接的局面已在所难免。
拿原本为“国产片保护月”的5月来说,电影新政后,这个5月成了华语片对抗进口片的“阻击月”。除了要迎战好莱坞“两艘大船”和一堆“超级英雄”,20多部华语片之间还少不了相互较量。除了《黄金大劫案》票房勉强过亿,其他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出品方的预期。被寄予厚望的这一系列华语片并没能像业界期盼的那样,完成对“好莱虎”的阻击。
当针对华语片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再次响起,腾讯微博近日组织了一次“国产电影是否已成为国人骂资”的大讨论。徐静蕾作为第一个加入这个话题讨论的中国电影名人在微博上力挺华语电影:“被大多数夸的就是好电影,骂的就不是?未必。人人看法都不同。做商业电影就尊重市场,做艺术就尊重自我表达。拎得清就好。”不料此言一出立即被网友的口水淹没,数千名网友跟帖回应,甚至有网友直言“你拍的电影就是垃圾”。
华语电影一路走来,为何伴随的总是大量的口水和板砖?到底是好莱坞大片太强势,还是观众对华语电影的评价标准过于苛刻?又或者是相关政策对华语电影的保护不力?华语电影对抗好莱坞,到底该如何打好“保卫战”?
就在即将上映的众多华语影片苦无良策之际,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却传来票房“逆势上涨”的消息。该片5月10日在内地上映,跟1.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和拍摄质量相比,首周仅有400万元的票房进账让很多电影人感到意外。此番的“逆势上涨”,直接取决于万达院线的力挺。万达不但增加排片,还保证了黄金时间的场次。此外,不少媒体、电影人和观众也通过微博等方式参与到“拯救赛德克”行动中来。“能不能给这样不骗钱的电影一点机会?”导演贾樟柯曾尖锐发问。
近日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院线的大连万达集团,眼下已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的宝座,其“捧片”的实力自然不俗,只是,更多的华语电影目前还没有被捧的幸运。
“一帮老人的故事,不是市场上卖座的电影,结果只能交给市场和运气。”《飞越老人院》的导演张杨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平心而论,张杨的《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品质相当不错且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同为老年人题材,和不久前热映的香港影片《桃姐》从现实层面入手不同,它更注重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开掘。同样口碑不错的,还有王小帅关注青春成长的《我11》。但是,这些口碑多来自一些有文艺片情结的观众一大早揉着眼睛赶到影院看后的感受,而愿意如此起早去看文艺片的内地观众数目毕竟还是太少了,在不愁观众的夜间黄金档,被排片更多的是,还是“好莱虎”。
正是电影市场的这种浮躁,使得国内电影产业留给年轻电影人的空间非常非常狭小。
在高军看来,华语片不能去戛纳只是荣誉问题,不能在国内赚钱就是生死问题。“制片业是电影产业的龙头和源头,如果华语电影长期赚不到钱,必然会让很多投资商从制片业撤离,也会让很多实力不强的小制片公司倒闭,这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高军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扶持相关政策,一是在华语片放映环节减税,二是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档期协调机制,为华语片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
2012年度《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电影院平均票价35元,超过了GDP增速,但华语大片基本没有盈利;相比大片,中小成本电影则表现突出。“观众更加理性和精明,谁不细分市场,谁就是炮灰。”电影产业专家刘嘉说。
“越是在好莱坞大片大举进攻的时候,越是要讲究华语片的上映档期,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档期里只有自己,那就太‘井底之蛙’了。”很多电影人在这一点上颇有共识:商业电影有商业电影的宣传手法,文艺电影也有文艺电影的突围之路,与其盲目壮烈地去和那些商业猛片“死磕”,不如好好研究市场,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出手时机,在精准营销上早日与国际接轨。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电影要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好产品,而不是把看华语电影和爱国生硬地绑在一起。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暑期档将和往年一样成为好莱坞大片所向披靡的舞台。不惧《冰河世纪4》、《蝙蝠侠前传3》、《谍影重重4》、《敢死队2》的扎堆儿上映,陈凯歌执导的《搜索》日前宣布将加入“抗击”暑期档“好莱虎”的战局。
“说好莱坞大片冲进来,华语电影都成了‘绝望主妇’,这种说法太消极了,我觉得华语电影不能做怨妇。”面对中美电影的第二轮PK,陈凯歌直言:“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定是福气。对于我们电影人来说,短期可能会造成威胁,但从长期看是好事,这是人家在逼着我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