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身边的感动

永远在路上

——追记安徽青年记者陈巍、周全报

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 鲍晓菁 刘美子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30日   06 版)

    在海拔4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麓,安徽两名年轻记者在记录最艰苦地区群众生活状况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殉职。

    他们在生命最后日子完成的新闻作品《沙漠找水记》等,生动而鲜活,引发了人们对边疆群众的深切牵挂。他们走了,却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永远在路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他们就是安徽日报社摄影记者陈巍、安徽电视台摄像记者周全报。

    5月16日至17日,陈巍、周全报随安徽省“主流媒体赴疆新闻采访团”来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皮山县赛图拉镇采访。赛图拉镇是2010年初才成立的边境乡镇,条件非常艰苦。采访团借宿在新建成的游牧民定居点,缺水缺电,通讯时断时续。

    17日清晨,周全报高原反应严重,头疼得厉害。同行的安徽电视台记者奚源说:“那你就休息一天吧。”他没有答应,吃力地扛上摄像机,跟随采访团向高原进发。

    陈巍一直忙着拍摄,他对同行的人说,老婆已怀孕4个月,这几天就要去做孕检,他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因此非常惦念。

    17日下午5时左右,他们结束采访返回,车辆从高原下行,因路面打滑,不幸翻下了1米多高的路基。陈巍和周全报不幸遇难。

    随行的安徽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干部王军告诉记者,为全面集中反映安徽省援疆工作,安徽省组织主流媒体赴疆采访。5月10日至17日,在疆采访期间,陈巍、周全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深入援建项目建设一线,通过走访农牧民、当地各族干部、援疆工作人员,采集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用手中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新闻现场,先后发回《帮助牧民建新家》、《大漠找水记》、《援疆教师喜结伉俪》、《美丽的高原边境小镇》等一批生动鲜活、图文并茂的新闻报道。

    “全报总说,摄像机是摄影师的枪,再苦再累,都不能丢。一般到高原地区采访都携带轻便的小摄像机,但他为了拍摄效果,不顾自己严重的腰椎疾病,执意要带大机器。他的高原反应十分严重,嘴唇都是紫的。到了赛图拉,他二话没说,扛着十几斤的摄像机就爬上车顶,为的就是拍到好画面。”奚源说。

    王军说:“为了捕捉到精彩的新闻瞬间,陈巍跟随安徽援疆的专业技术人员,冒着风沙,顶着烈日,深入大漠,拍摄在沙漠找水的新闻图片。他趴在滚烫的沙丘上,一拍就是大半天。车辆容易陷入黄沙,陈巍就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跟随找水队员们徒步行走,和他们一起吃干粮喝凉水。”

    目睹事故现场的奚源泣不成声:“奄奄一息的周全报问我:‘其他人怎么样?摄像机还好吗?’这是他最后留下的话。陈巍始终相机不离手,直至事故发生的瞬间还拍下了一张模糊的影像。”

    殉职时,陈巍31岁,周全报33岁。陈巍生长于浙江省丽水市,曾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系,大学期间休学参军,服役于济南军区空军航空兵某部,其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他擅长纪实和故事性图片报道,2006年参与策划组织了“空中看安徽”大型航拍报道,作品曾在亚洲和全国多次获奖。周全报是安徽电视台时政新闻部的摄像记者,作品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就在5月17日他殉职当天,安徽卫视《新闻联播》节目还播出了他们从新疆发回去的纪实节目《沙漠找水记》。

    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张阿林说:“我们中心经常要承担急难险重的报道任务,一次出差十几天是常有的事情,全报家中孩子幼小,老人需要照顾,可他从来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跟领导提过要求。”

    同事们回忆,2006年,陈巍购置动力伞,不顾危险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航拍;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他吃住在大堤,与抗洪官兵一起奋战在第一线,他的脚划破了,依然跳进泥浆里捕捉官兵抗洪画面;2008年冰雪灾害,他主动请缨,在高速路上靠着矿泉水和饼干坚守半个多月……

    “不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他们将新闻工作视为信仰。”网友们这样表达对这两名记者的敬佩。

    直到现在,亲友们都不敢相信他们的离去。

    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周全报的爱人会像往常一样,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在小区门口等待他下班回来。他总是远远地喊:“宝宝来接爸爸回家啰!”幸福溢满了这个三口之家。

    但是,宝宝再也等不回爸爸了。

    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陈巍会带着怀孕4个月的妻子去拍下一组组照片:“有个地方的蔷薇花开了,特别漂亮,我想带你去拍照,把你怀孕的过程都拍下来。”

    但是,陈巍再也无法兑现他的承诺。

    两名年轻的记者,将生命定格在记录新闻的路上。他们身后,是壮丽的喀喇昆仑山。他们短暂而忙碌的新闻生涯,如这莽莽雪山,巍峨而辉煌。

    新华社合肥5月29日电

分享到:
挑战世界性难题的“当代鲁班”
团四川省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
网上投票推荐优秀共产党员有三大好处
永远在路上
着力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效益
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牺牲时他仍保持救人姿势
老子是国企高管 儿子当捞钱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