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女士的女儿今年4岁,是个小“苹果”迷。从iPhone到iPad,里面的小游戏没有小姑娘不会的,“都是她教我玩”,关女士说。
关女士是全职妈妈,每天就是围着女儿的吃喝拉撒转,“为了给自己留点私人空间”,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关女士就教女儿玩iPhone手机上的小游戏,“她玩起来特别专注,这段时间,我就能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
不过,现在关女士却是忧大于喜。
“我发现她不太愿意跟人说话。”关女士说,女儿去哪儿都要提醒他们带手机或iPad,“出门之前还特不放心地问,都充好电了吗?”坐车的时候忍不住要玩儿,餐桌上等菜的时候也要玩儿,“别人跟她说话,连头都不抬”。神情专注地盯着iPad屏幕,手指或滑或点,沉浸在切水果、“捕鱼”这样的游戏中的孩子越来越常见。《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显示,7岁以上儿童六成有QQ,两成有iPad,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为“宅童”。
网络、通讯电子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丰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儿童,因为他们自制力相对较弱。以前,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喜欢长时间趴在电视机前。现在,随着网络、电子产品的发展,孩子除了看电视,又开始迷恋电子游戏。
关于儿童使用iPad的争论由来已久,不少家长认为,类似于iPad一类的电子产品及其应用软件,具有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教育功能,孩子们更乐于接受。
这也是关女士一直狠不下心来“禁止”女儿接触“苹果”产品的原因之一。“很多东西都浓缩在一个电子产品里,而且,很多游戏也都是益智类的。”关女士说,只要下载一些小软件,她就能用平板电脑玩拼图积木,弹虚拟钢琴,甚至看绘本……
“我下载了一些成语故事、中英文儿歌,晚上她睡觉的时候,抱着iPad,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关女士说,她不会烦,还能活学活用很多成语。平板电脑的功能多样,既是幼教工具,有时候也是“电子保姆”。关女士的经验就是如此,她上网,女儿玩iPad,两人可以互不干扰,一上午都相安无事,“她顾不上无理取闹了”。
不仅是在中国,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儿童也普遍沉溺于iPad,这一情况引发家长忧虑。世界著名调查公司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在6到12岁的美国儿童中,iPad连续第二年成为最想要的节日礼物。
有报道称,从二代电脑开始,苹果公司就依靠大量教育软件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苹果商店”的搜索菜单里,针对低龄儿童的应用软件不下百种,儿童应用现已成为苹果公司“苹果商店”除了游戏以外的第二大营收项目。
世界与艾索儿童研究咨询公司历时近两个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10个全国一二三线城市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0~16岁儿童或家长进行定量访问(样本量为2787个),最终形成了《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
报告称,孩子有时间却找不到玩的伙伴,有了玩伴又不知道玩什么,这也无形中给在线娱乐提供了机会。研究显示,儿童周末看电视、看动漫、上网玩游戏的比例非常大。以“00后”为主的城市儿童被网友称为“iPad一代”,而这群“00后”的父母们大多是在电子产品普及程度较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友“幸福小窝33”发微博回忆没有iPad的童年生活:“现在的孩子都太幸福了,玩具多得不想玩,改玩iPad。我记忆中的儿童节,就是上午表演节目,下午放假。家长给一元零花钱,买点吃的,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跳跳绳、踢踢毽子”。
关女士的女儿现在对“出去玩”的诱惑基本无动于衷,“没意思”是她的口头禅。关女士也很无奈,小区就那么大,同龄的孩子要么碰不到一起,要么担心推搡打闹“负伤”,确实很难“玩在一起”。偶尔约朋友出来,孩子之间也不太熟,“基本也是各玩各的”。
和他们的父母相比,“iPad一代”是成长在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环境中。报告显示,线上娱乐吞食线下娱乐,让很多孩子很小就成为“宅童”。
7岁的淼淼最想收到的儿童节礼物就是iPad,“同学们都有”。像这样的“幼龄”消费者,已经成了高科技产品市场的生力军。很多父母购置iPad等电子产品,并不是自己要用,更多是“为了孩子”。
淼淼的妈妈已经被女儿软磨硬泡了许久,“几乎就要扛不住了”。徐女士去接女儿放学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父子俩一见面,话还没说,小男孩就先伸手,急着要手机玩儿。
“就我没有,他们都玩儿。”淼淼总这么跟妈妈说,“他们聊的东西,我都听不懂”。担心女儿被“孤立”,是徐女士动摇的主要原因,“我一般只让她在电脑上玩,这样是可控的,万一买了iPad,我担心她没完没了”。
徐女士注意到网络上一条题为“iPad成儿童视力第一杀手”的微博,“4岁宝宝近视200度,小朋友视力从1.0降到0.5,眼科诊室外孩子排排坐……他们是‘iPad控’,切水果、读童话、看动画都离不开iPad,遭遇了视力‘毒苹果’。”徐女士受此启发,带淼淼去医院查了视力,结果医生毫不犹豫地诊断为“近视”。这彻底消灭了徐女士最后的那点摇摆。
不仅仅是视力,很多孩子因此变得对大自然不感兴趣,寡言少语,不爱与人交往。
报告发现,孩子在平时放学后的自由时间里,超过80%都在看电视、动漫,上网,玩游戏。即便是在周末,郊游、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也不到20%。
关女士第一次带女儿坐火车时,她们对面有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两个孩子交流的内容仅限于各自手里不同的电子产品。关女士想象中的兴奋、好奇之类的表情,她没有从女儿脸上看到,“她全程都埋头看MP4上的动画片,对窗外的景色视而不见”。
微反应专家姜振宇对此表示担忧:“过度的人机交流会吞噬人与人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