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31日电(实习生陈径舟 记者黄丹羽)今天,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做客中青在线第二十四期“劳动·创造·奋斗——我的青春故事”励志教育访谈节目,平煤神马集团大学生采煤班班长董刚、潍柴动力技术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常国丽和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员王钦峰讲述了自己奋斗的故事,并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董刚出生在矿工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在矿上工作。研究生毕业后,董刚选择到采煤一线工作,带领大学生采煤班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
董刚的工作岗位在地下1000米处。对于矿井下可能存在的危险,董刚说,自己每天都在想,但每天都去,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去。
相比生活上的担忧,妻子更害怕他下井。“她最怕我到井下去,因为我们那套设备刚开始投入运行,不太稳定,有可能会出故障。”她希望自己的丈夫“坐办公室”。
温度高,湿度大,加上与外隔绝的工作环境,矿井下的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但董刚一直乐在其中,“和工友们一块共同承担任务、接受挑战,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
他说,自己的“采煤梦”才刚开始。
在潍柴动力,常国丽主要负责发动机性能检测实验的工作。作为发动机产品研发的最后一个环节,她和团队承担的任务是检测产品的可靠性、安全度和品质。而完成检测需要在“三高”(高温、高原、高寒)的极限条件下进行。
常国丽说,能够被这个行业选中是自己的幸运。
在吐鲁番火焰山下,实验团队的成员偶尔会把生鸡蛋埋在沙子里。实验过程通常要持续四五个小时,等实验结束后,能够找到的鸡蛋已是半熟。
恶劣的条件让人身体难以适应,但更考验人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常国丽认为,得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是源于一份责任,“每个人承担的责任都有很多,你只能把它努力做好。”
“我很喜欢这个岗位,我们做实验,每次都能接触新的东西,对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个挑战,也会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常国丽说。
王钦峰研制的新型节能减排技术,能为公司省电50%,200多台设备加起来每年能节省电费300万元。
这项技术的研发团队由几位学历不高的队员组成,王钦峰初中毕业,而其他队员是高中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由于国外技术垄断,王钦峰和他的伙伴们只能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来搜集信息。在经历了失败与成功不断交替的过程后,他们的技术研发终获成功。
从打工仔到公司股东,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这是王钦峰没有想到的。这些年,他只是感觉自己当初的付出是值得的,在精神和物质上也得到了很多的回报,自己的价值也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