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盲目用油造成惊人的浪费和污染

“合理润滑”助推中国驶入“汽车社会”

本报记者 众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04日   05 版)

    (资料图片)CFP供图

    中国正在驶入“汽车社会”。大多数人却对脚下的“四轮生物”所知有限。

    按国际公认标准,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就属于“汽车社会”。2010年,北京、成都、西安、深圳等大城市,该指标分别为60辆、30.7辆、28.6辆和27.6辆。

    今年一季度,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8650万辆,从绝对数量上说,中国正式跨入了“汽车社会”门槛。

    2011年年底,全国机动车领取驾驶证人员达2.36亿人。而许多驾驶员同自己的“座驾”相处得并不和谐。

    汽车保养需更换润滑油,俗称“换机油”。有业内人士称,不少消费者存在“四大认识误区”:越高级的润滑油越好;旧车只需用便宜油;国外品牌肯定比国产品牌好;机油只能用汽车厂家指定的。

    “不成熟的消费者容易走极端。”中国石油高级专家杨俊杰称,汽车保养的关键是“贴切”和“适度”,忽略保养会损害机器,保养过度则造成浪费,如果把汽车这种机械设备看做同人体一样的有机体,那么上述几种使用方式都是“不健康的”。

    “人与车”可以看做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对车的使用和观念,往往像镜子一样,折射了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交通拥堵、车祸隐患,以及攀比、“炫富”等以车划界的奢侈性消费,这都是“汽车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而在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经理廖国勤看来,“汽车社会”的进化,可以量化到润滑油的合理使用。数据显示,润滑油在汽车造价和使用成本里可能占不到千分之一,但对汽车寿命的影响却远大于10%,“合理润滑”能够降低维修成本的25%。

    盲目用油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十分惊人。对于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车主而言,主动学习润滑保养知识,也许是与汽车和谐相处的“第一课”。

    廖国勤曾在多个场合谈道:“我们以世界6%左右的GDP产出,消耗了世界15%以上的润滑油,这绝对不是润滑油行业的光荣,整个行业的润滑理念和方式都需要调整。”

    了解汽车润滑油“合理的生命周期”和用油规律是个微小的细节,而构建中国“汽车社会”,也许就要由此入手,从打造一个“绿色润滑”时代起步。

    昆仑“快换店”引发后汽车市场变局

    从前由4S店和路边维修厂主导的后汽车市场,正迎来新的挑战者。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的昆仑“快换店”已在全国范围铺开。仅仅3年时间,“快换店”服务车次高速增长,已有15家快速换油门店分布在北京、大庆、兰州等8个城市,在洋品牌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端车用润滑油市场挤占了一席之地。

    快速换油养护模式起源于老牌汽车大国——美国。在昆仑“快换店”,客户可以享受到包括快速更换机油、专业保养、轮胎服务、汽车美容、零部件销售等22项服务。相比4S店,昆仑“快换店”不收工时费,还可以根据车主驾驶习惯和日常使用环境,为车辆提供免费“体检”。

    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被称为“后汽车市场”。在利润逐渐摊薄的时代,如果把新车销售利润比作“甜点”,那么汽车保养和维修等后期消费才是真正的“蛋糕”。

    即便“快换店”对中国消费者还是新生事物,也不妨碍有经验的企业提前布局。2003年,长城润滑油就开始建立汽车专业保养连锁经营体系。紧随其后,统一润滑油公司在全国开建了“统一自由行”连锁终端以抢占市场。随后,美孚、壳牌等也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加快了布局连锁店的速度。

    有人把争夺后汽车市场的4S店和路边维修厂比作“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激战,而“快换店”则“从侧后方杀出来”,让市场平添了不少悬念。

    在北京,常常被4S店的“指定服务”搞得“很郁闷”又担心“路边店”有些“不靠谱”的车主,可能确实需要新的选择。

    在崇文区富贵园小区,昆仑“快换店”就建在居民区里,可以方便居民随时对车辆进行保养。据介绍,“快换店”的“杀手级”服务是更换机油——只需要15分钟,在此期间车主只需要在休息室喝一杯茶。

    业内人士称,“快换店”价格要比4S店低廉,而它专营昆仑系列的各等级润滑油,质量和售后服务相对路边维修店更有保障。这很可能引发后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化。

    据称,昆仑“快换店”将推进在加油站内的布点,并考虑引入社会加盟店,未来5年将以较快速度在全国布局。

    事实上,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经理廖国勤更愿意把“快换店”看做推广“合理润滑”理念的“宣传站”。

    10年前,廖国勤亲身参与昆仑润滑油品牌大手笔的“整合之战”,以“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及“绝不服输的精神”,使昆仑品牌从4000多家润滑油企业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挤入与跨国品牌同台竞争的“第一梯队”。

    当这场有关润滑油品牌的“马拉松比赛”已跑入中途,作为昆仑品牌的“第一火炬手”,廖国勤似乎更关心在奔跑途中向观众们宣讲“合理润滑”这个科学理念。

    “我的主要任务不是卖油,而是四处去讲如何用油。”她说,自己如今更像一个教导员,而不是推销员。

    在包括汽车在内的机械工程领域,润滑油是个“边缘学科”。消费者当然更难对润滑油使用建立起理性认识。经过反复行车试验和跟踪监测,昆仑润滑得出一个似乎“违反行规”的结论:只要润滑油使用得当,一般乘用车发动机,两万公里换油没问题。而在实际使用中,车主通常都在4S店的“指导”下,一过5000公里或7500公里就赶快更换。

    4S店各类花样繁多的“捆绑”销售策略并不是新闻。而消费者之所以被牵着鼻子走,的确与“科学认识”有关:对油品的“合理生命周期”缺乏认识,什么高档用什么,这是国内轿车驾驶者的“通病”;而为了节省成本,认为便宜油、能对付就好,甚至不顾假冒伪劣,这是许多跑运输的卡车司机的消费习惯。前者造成浪费,“花了冤枉钱”,也增加环境负担;后者安全没保障,排放恶劣,返修率升高,没省多少钱,综合成本反而增加了。

    “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驾驶的车型不一样,选用的润滑油也不一样。”廖国勤表示,不应该用好坏、贵贱去简单划分润滑油的档次,而要树立“合适就是最好”的用油理念。

    昆仑品牌诉求讲究“五个关爱”:关爱机器、关爱消费者、关爱环境、关爱社会、关爱员工。而他们渐渐发现,如果不能提供科学合理的“润滑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关爱”最终无法落地。

    昆仑“快换店”铺开时把自己定位成“您身边的发动机养护专家”。如今这个“专家”不但提供“诊疗服务”,更要担当“健康常识宣讲员”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消费群体,我们不能指望新车车主们很快建立自己的理性用油观念,至少在强保期内4S店还是主流。”中国石油高级专家杨俊杰认为,当节能环保、低碳减排这些观念渐渐成为“汽车社会”共识的时候,“合理润滑”才会真正地深入人心,“这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将自身定位成市场“王者”的昆仑润滑油不能坐等消费者的觉悟。事实上,主动承担潜移默化的消费者培育工作,既是义务也是责任。因为,在后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品牌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市场观念、尤其是消费观念的引领与塑造上。

    本土品牌与洋品牌的博弈

    中国润滑油市场是个完全开放的市场,没有任何政策壁垒,不论高端低端、优质假冒,大大小小数千家企业在这个战场上“近身肉搏”。

    多年来,随着几个轮次的竞争淘汰,这个市场“三足鼎立”格局渐趋明显:跨国外资品牌、本土大品牌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品牌集团。这3种力量此消彼长,历经沉浮,在今天汽车市场总量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中,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总体而言,以昆仑、长城为代表的本土大品牌已从之前的“防御姿态”转入相持阶段,甚至略有攻势。

    他们牢牢掌控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和特殊类型的高精尖润滑市场,外资品牌相对本土品牌已不具备明显优势。5年前曾放言“枪口一致对外”的昆仑润滑油,如今反而比较低调地用“并驾齐驱”来形容与外资品牌的竞争胶着状态。

    市场人士分析,未来几年海外市场增势缓慢,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这个“增长的引擎”仍寄予厚望。

    去年以来,来自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地外资品牌“新面孔”也已经在中国市场抢滩布局,奋力争夺高端润滑油市场。像壳牌这样的老牌跨国公司,则连续增加在华投资,不但扩充润滑油产能,还把技术服务中心也移植到中国,拉开了“决战的架势”。

    本土品牌阵营也在经历变化。统一润滑油总裁李嘉前一阵离职而去,有业内人士把这看做“鸟尽弓藏”的经典案例,也意味着民营力量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被壳牌收购之后,自身的成长空间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反而扮演了为外资品牌进入国内中低端市场充当开路“先锋官”的角色。

    相反,“三桶油”之一的中海油经过两年建设,年产60万吨的润滑油项目已告完成,显然会成为润滑油“国家队”参与国内市场洗牌的一支劲旅。

    从前以散、乱、差著称的中小润滑油品牌一度被视为行业“垃圾股”,但它们旺盛的“草根”成长能力不能小看,在它们中间同样孕育着“新生代”的领军者。比如,东风SG、江苏龙潘、玉柴润滑、路路达等品牌,也都各具实力,并不缺少大力拓展市场的雄心。

    刚刚实现品牌整合的时候,昆仑润滑油的战略是“紧紧盯住对手”,在与国际大品牌“对标”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而今天,“二八”强弱格局已然改变,本土品牌力量实现快速崛起,而市场“群雄割据”状态并未打破,昆仑润滑油需要在惨烈竞争的“红海”里,找到品牌升级的“蓝海”。

    为实现这个目标,廖国勤的方法很实际——要认清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首先,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气候多变、地域辽阔、公路状况差等“道路复杂性”;其次,中国基础油来源多样,要从全球各个地区供油,燃油的油品含硫量高,使得润滑油使用中易酸化,这是“油品复杂性”;再有,中国车是“万国造”,在轿车市场“井喷”的时代,车辆工艺和性能参差不齐。

    这些“特殊性”,都要求在中国市场使用的润滑油必须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覆盖性”。

    “我们把这些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针对中国道路,针对中国车,设计出最合适的整体用油解决方案。”廖国勤称,正是在这一点上,昆仑品牌才能在这些年成功进入通用、大众、长安、吉利、哈飞等各类汽车生产商。

    车用润滑油市场70%~80%的份额是由4S店捆绑销售的(OEM)。至今,除了保护性和封闭性非常严苛的日系、韩系车,昆仑润滑油的市场覆盖基本实现“无空白”。

    只有10年品牌积累的本土品牌,与那些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外资品牌相比,实现后来者居上的“赶超”并非易事。有时候不能只盯着存量市场的分割,而必须在既有市场格局之上创造增量空间。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重塑和再造过程。

    对昆仑润滑油而言,狠抓自主创新、开掘科研原创能力,培育针对不同客户的“量身定制”式的润滑解决方案能力,只是其赢得市场的“硬实力”。而从“合理润滑”理念的推广入手,在培育消费者的同时,引导市场理性消费的观念,深化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则是塑造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企业的战略视野与其责任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廖国勤承认,昆仑“快换店”目前还没到蓬勃发展的时期,它还不能构成一个利润中心,但它所承载的“播种机”、“宣传队”的功能,却是着眼于未来市场竞争的提前布局。

    她格外看重“快换店”深入社区之后起到的“星星之火”的作用。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昆仑品牌的价值才能深入人心。

    中国“汽车社会”亟须润滑

    2010年,昆仑润滑油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发布了《商用车润滑导则》,这是国内第一个针对车用润滑发布的权威技术标准。目前《乘用车润滑导则》也在酝酿之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付于武认为,未来汽车产业以“节能、安全、环保”为三大主题,合理使用润滑油是提升中国汽车制造品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付于武一直强调,中国汽车制造业目前最大的“软肋”不在整车,而在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落后。零部件的“空心化”,很可能使自主品牌轿车徒有一个品牌“空壳”,利润却随着零部件成本,流向德国博世公司以及日本零部件生产商那里去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制造”精细化不足的弊病。

    润滑油就是汽车的“流动零部件”。昆仑、长城等本土润滑油品牌,同时扮演着扩大中国工业自主创新的阵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关键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认为,在工业时代,所有的机械运动都产生摩擦,只要产生摩擦,就必须进行润滑,润滑油就像血液在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流动那样,支配着机器的顺畅运行。

    同时,就像血液中还有丰富的关于人的健康状况信息一样,润滑油也携带着大量关于机器设备健康状况的信息。

    从更大范围看,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中国工程院2007年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消耗在摩擦、磨损和润滑方面的资金估计为9500亿元,其中如果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可以节省人民币估计可达3270亿元,占当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5%。

    事实上,“合理润滑”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同样是当下中国“汽车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在两三年里,汽车产业“井喷式”跨越发展迅速将中国推入“汽车社会”。轿车入户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管理滞后、新旧观念冲突引发的“阵痛”。

    当中国人陷入拥堵的车流中,或因为频发的交通事故而焦躁不安时,社会学家们的评价显得很尖刻:“曾经作为城市环境附属物的汽车,已经不仅变成城市的主要特征,而且已经变成城市的主人了。”

    工具的异化,一直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主要烦恼。《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的作者莫什·萨夫迪评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重蹈了许多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过程,“汽车—停车库—高速公路”似乎成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用润滑油行业的术语说,“汽车社会”带来的主要矛盾,其实是人与人、车与车之间的“摩擦系数”骤然增大了。

    有人说工业文明“建立在10微米的油膜之上”。就汽车而言,发动机、变速箱和轮毂如果没有润滑油的支撑,就不可能良性运转。从摩擦学角度看,处于“磨合”阶段的机械设备,要从“边界润滑”过度到相对平顺的“流体动力润滑”,摩擦系数总要经历一个由高到低的“曲线”。

    这从物理学上说明了,“汽车社会”在初始状态时,必然会经历那些“阵痛”。关键在于,能否面对“汽车社会”中人、车摩擦系数增大的困境,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润滑方法?

    “合理润滑”由此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启示意义:处理社会问题,肯定不能用“最贵的”,也不能“图便宜”,而要在社会效益与成本之间取其平衡,找到一种“最优性价比”方案。

    廖国勤经常把润滑油行业比作“中国最好的EMBA实战演练学校”。她说:“每年销售200多万吨油,而我们的销售终端大约有20多万个,而且是各行各业、不同门类,什么人、什么要求、什么想法都有。”

    虽然这个行业辛苦程度“能把人累死”,她还是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执著,要“像做高档香水一样做润滑油”。

    这种对机器的贴“芯”关爱,既是润滑油行业秉承的宗旨,也体现了步入“汽车社会”后一种广泛的工业文化诉求。

    要经常给机器做个“体检”,查验一下“血样”,就能了解设备运行的健康状况,还不能忘了向设备使用者介绍最新“医学”理念,宣讲健康知识。这就是昆仑润滑油作为“润滑管理专家”的最主要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需要做到“像大夫一样行医,要像教员一样育人”。

分享到:
“合理润滑”助推中国驶入“汽车社会”
官方否定新4万亿投资有助于稳增长
广发银行与小微企业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