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不当二十四孝妈,和大包大揽的母爱本能作斗争

女儿高中赴美 高管妈妈成功实现“远程支撑”

本报记者 堵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04日   12 版)

    编者按

    每个周末五星级酒店多会有中学生留学的推介会。大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的不少父母都在琢磨着将孩子送出国门。主要动机一是希望去享受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帮孩子摆脱升学烦恼;二是让孩子尽早适应英语环境,成为国际自由人;三是认为孩子被娇宠得太厉害,到海外可独立生活,遇到困难后方念父母恩,早点懂事。

    难道送出去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一劳永逸?孩子出国后不适应当地生活、学习环境,沾染恶习的失败案例也有不少,特别是中学生留学恰好遭遇青春期,父母想“遥控”孩子并不容易。这些父母的教训是,倾尽一切资源与能力,用第一宇宙速度将孩子推出地球大气层,但在这之前,他们并没有帮助孩子预备好一套系统,能让他进入宇宙无约束的状态后,适时启动自己的动力。残酷点儿说,这样的孩子飞得再高,也只是一堆儿太空垃圾。

    不论出不出国,父母都要面对子女的教育难题,并且将之解决。工作中人们常说,困难没有办法多,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每个父母都真的动了脑子?父母对待孩子,光有浓烈的爱是不行的,有时候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这篇报道中的母亲肖堰今年50岁,是北京一家跨国企业的高管。女儿初中毕业后到美国一所独立寄宿高中读9年级,现在16岁。肖堰不是最能言善道的妈妈,却是在关键问题上非常用心的母亲;没有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却把握好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窗口,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积累培养女儿。细节决定成败,肖堰教育女儿的很多细节也许能给其他父母带来一些启发。

    与女儿交往要有同理心 父母要克服“念经”本能

    “咣”,当美国那所独立高中的门在她面前关上时,肖堰感觉世界末日来了。回到住处,肖堰夜不能寐,她感觉,这一天母女俩的脐带真正被剪断了,女儿要单飞了。

    朋友们劝她,一定要留在美国陪读,女儿太小,15岁,那里的环境太难适应了。但肖堰参观了女儿的高中后,感觉比较放心,而且自己也不想就此结束职业生涯,还是买了回国的机票。

    回到北京,肖堰立即跟女儿进行了第一次越洋视频通话。女儿刚进入新学校,觉得处处新鲜、兴致盎然。说起一位认识的阿姨要求她女儿每天必须给妈妈打电话,肖堰女儿第一个反应就是“她女儿太悲催了”。

    肖堰便问,那你觉得多久电话联系一次合适呢?女儿说,一周吧!于是她们约定了一周一次的通话时间。

    父母,尤其是妈妈一般都爱“念经”,絮絮叨叨。孩子出国后,很多父母要求每天都要通话,了解情况。亲子对话成了孩子的负担。

    “与女儿的交往要有同理心。这是我处理母女关系时始终贯穿的一个原则。”

    现在到处都是二十四孝爹妈,牵挂孩子、批评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肖堰认为,父母不能打着爱的旗号,满足自己无节制的本能。与孩子相处,父母的本能是能帮她就帮她,能多跟她在一起就多跟她在一起。更简单省事的做法是代替孩子做事。但我们要克服这种本能,听听孩子的意见。家长对孩子的爱如果方式不恰当,反倒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大人给予的空间和尊重,孩子也是“领情”的。

    肖堰一直很注意这一点,在女儿说“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之后就及时刹车,或者重启一个话题。因为她知道什么是有效沟通,有时候父母说了很多,孩子烦了,听不进去,就跟没说一样,甚至还有负面作用。

    留学国外没有朋友是个难题

    到美国两个多月后,女儿与美国的蜜月期结束了。

    导火索是一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像往常一样端着托盘,在一张餐桌前准备坐下来,正在热烈探讨中的一个美国女孩忽然抬头说:“你是国际生,和我们坐在一起太怪了!”

    “我发现自己‘不同’。”女儿说。这所美国高中亚洲学生很少,女儿所在年级就她一个中国学生。交朋友,就成了一个问题。女儿在国内时,老师的评语是全班同学的主心骨,而现在,她很孤独,女儿有点着急了。

    肖堰问:“你的皮肤、你的血脉是个现实,你能改变吗?”女儿摇摇头。

    “女儿,爱惜你的不同,珍视你的不同,你要为了这个不同,争光争气才行!不同一定会成为你的一种优势!”肖堰还告诉女儿,朋友不是强求的,朋友间需要尊重,也是有缘分的。这个电话讲了近5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女儿平静多了。

    不久,女儿就找到了自信,跟肖堰在视频里说:“我觉得有些同学虽说家里很殷实很富有,但他们的视野其实挺窄的,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们那个镇!”

    肖堰鼓励她,你现在就是什么都不学,还比他们多掌握一门语言呢。

    前两天女儿来电话,“妈,我这周太愉快了。生物实验报告得了A,英语86分,前所未有!”

    肖堰说:“我不会问她别人成绩如何。我一问,她肯定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什么情况人家什么情况。”可以看出,肖堰其实也有父母给孩子泼冷水的本能,但理智告诉她,孩子刚到美国不久,只能跟自己比。她压抑了自己的好奇心,及时鼓励孩子:“进入良性循环了,坚持下去,你没有不出息的可能。”

    面对美国老师的不理解与带刺的评语

    肖堰认为,两代人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的母女融洽,是因为孩子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愿意找你倾诉,信赖你。同时,你又要给孩子提供通过思考作出选择的机会。

    到美国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女儿看见英语老师的评语就崩溃了:“你表面上也挺用功的,怎么效果不大?你是不是有些装模作样?”

    视频另一端,女儿一副委屈模样。

    肖堰看了评语,为确保无误,还查阅了字典,确实是用了“装模作样”这个词。

    “你们虽然是小班,他对你了解吗?我看其中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他不了解你,也就容易有误解。获取别人的了解、理解,应该是个基本能力。没让老师了解你,是你自己造成的……”女儿委屈地说:“那我就去找老师谈谈。”然后,母女俩就如何找老师谈进一步讨论:“说说你原来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读书,现在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和老师共同探讨改进的办法。一定要经过尝试、努力后才知道结果!”

    不久,女儿就给英语老师发了一封邮件,约他见面。

    第二周他们进行了单独交谈。听了女儿的陈述,英语老师惊叹:“太难以置信了!你原来一直在纯中文的环境里呀,如果让我忽然做那么大的转变,还不如杀了我!”

    期末考试后,这位老师给出的评语截然不同了:“你是个百折不挠的学生!”

    肖堰很欣慰,趁热打铁指点她:“记下这件事儿!你申请大学的时候可以讲故事了!美国人就爱看你今天比昨天好。”

    肖堰是个爱动脑子的妈妈,当女儿遇到困难和迷茫的时候,她不直接给评价,但决不放松。

    其实很多父母也很想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张开翅膀、保护他支撑他。但经常吃力不讨好,或者帮了倒忙。

    肖堰的经验是,对孩子除了言传身教,还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教育。比如,父亲去世时她非常痛苦,又想到将来自己离开世界时女儿也会这般难受,于是她就给在教育部搞课改的朋友打电话,建议他们开展死亡教育,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未来要独自面对亲人离世,他们应尽早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现实。比如,她在公司面试新人的时候,会想到一个企业需要灵活应变、乐观开放、积极进取的员工,那么就要朝这个方向培养女儿。

    不要指望靠出国来完成两代人关系的救赎

    很多次女儿开始也想不通,不愿做,但事后证明,听了妈妈的建议效果很好,她慢慢变得重视妈妈的意见了。

    肖堰说了个例子:小学5年级时女儿是班里最后3个没有手机的孩子。她也曾想拥有一部手机,但和父母讨论后,又感觉实在没必要,就一直没买。

    六年级,肖堰决定让孩子放学自己回家,这时候配手机就变得有必要了。晚饭后散步,她告诉女儿自己的决定,女儿很惊喜。

    肖堰说,女儿有的同学当时已经换了3部手机,而且都是最时髦的,那位同学觉得父母给买再贵的手机,都是应该的,因为他得到的很容易。但肖堰很早就把企业的目标管理用在教育女儿上,孩子要明白得到之前要先付出,父母不能“有求必应”。

    肖堰问女儿:“在决定买什么样的手机之前,你在同学们中做个调查怎么样?”“好啊。”女儿马上痛快地回应。“那你打算调查什么内容呢?”肖堰进一步启发,“就调查同学们的手机是什么价位的,有什么功能,对自己作用多大。你把调查数据做成柱状图和饼状图,也显示一下自己的PPT技术,怎么样?”“当然可以。”

    女儿当晚设计了10个问题。妈妈修改后,女儿打印出来,第二天到同学中散发。

    晚上,女儿撅着嘴说,才回收了十几份问卷,同学们不那么积极。肖堰提醒女儿,你的文具不是挺多的吗,社会调查时是有礼物赠送的!

    女儿立刻回自己房间整理出多余的文具,第二天分给同学,结果回收了27份问卷。妈妈点头认可,嗯,过半了,这是有效调查。

    后来,这份PPT文件在女儿申请人大附中和美国高中时,都起了作用。这是一个小学生简历里的重要经历和成果。

    反观此事,女儿曾说,“妈妈,其实真正为我着想的人是你”——她从中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并通过一次次这样的经历形成了为自己做事、对自己负责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你让孩子先付出的时候,她开始并不理解,会抗拒你,因为其他孩子得到东西都很容易。”

    女儿是个超级哈利·波特迷,拥有全套书。一本哈利·波特百科全书出来了,需要约200元,女儿要买。肖堰照例说,你得向我证明你真正喜欢那本书。

    女儿觉得是老妈存心使绊子,赌气说:“我不要了!”

    “你不要恰恰说明你不是真喜欢。”肖堰撂下这句话就出差了。在外地,肖堰不断提醒自己,对孩子要多点耐心,还得想招儿。

    她想到女儿崇拜自己一位老同学的孩子,她就给那位在清华念书的女生打电话。当天晚上,这位姐姐给肖堰女儿做了工作。

    出差回来后,效果出来了。女儿对肖堰保证,今后定期给哈利·波特用英文写信。第一封信,她写下了真情实感,“亲爱的哈利·波特,我是你骨灰级的粉丝……”她假设这个世界上哈利·波特真的存在,她将很多心里话用英文向哈利·波特倾诉,并形成了习惯。

    后来,这在她申请美国高中时起了很大作用。“妈妈,我真庆幸听了你的,要是早点开始就好了。”

    每每听到女儿这样感叹,肖堰总觉得非常欣慰:“要敢于面对两代人的冲突,但之后你要设身处地为她考虑,多想主意,还要有耐心。孩子最终会用情感回报你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因与孩子情感交融、共同成长而带来的踏实、愉悦!”

    母女间开拓一方严肃的话题空间

    为了让每周愉悦的视频交流内容也同时更有针对性,肖堰提了她的建议:“你能不能每周给妈妈提交个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1.课程学了哪些重点内容;2.问题是怎么解决的;3.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肖堰向记者展示她女儿的报告。每一门课女儿的总结后面肖堰都用红笔做了注脚。她用这种方式与女儿进行课业交流与讨论,并及时开导或鼓励女儿。对于生物和西班牙语,肖堰并不内行,但她知道妈妈的作用绝不是包办代替女儿的一切,而是在了解她近况的同时,给她相应的引导和力量。

    报告写了两周后,女儿说:“妈,这报告要早写就好了。我发现,向你汇报的过程,是自己思考总结梳理的过程,我在报告写成之后,对那周的学习感觉向深处推进了一步!”

    肖堰这种点评式的沟通,不是盲目励志或说空话大话,很容易让孩子接受。肖堰已经跟女儿建立了可以严肃交谈的互动模式。

    在北京,遇到事他们就开家庭会议。有一次夫妻忍不住在女儿面前吵架了。第二天晚饭后,俩人让女儿坐下来,肖堰非常严肃认真地向她道歉:“我和你爸都认为昨天自己不应该那样吵架,那样做很愚蠢!我错了。”爸爸也随即作出同样的反应。

    女儿都不好意思了,“没那么严重吧,好了就行。”

    在女儿出国之前,肖堰也非常纠结。苦思冥想之后,肖堰列出了20个问题“采访”女儿。肖堰一边问女儿一边记录,检测女儿对出国的思考,和进入陌生环境的思想准备状态。

    研究了女儿的回答,她才最后决定,送孩子出去!

    与高中生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高中是人成长最重要的时间窗口,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在这个阶段形成,也是选择未来职业方向的一个关键点。

    女儿电话里说,虽然还是不成熟的想法,但想学心理学,“将来做HR,你说好不好?”

    肖堰很高兴:“好啊,听说北师大那些搞心理学的老教授都特别长寿,他们首先都特别会开解自己。”

    女儿身边很多留学生可没有选择未来的权利。因为中学出国,家里的花销是很大的,父母想到的就是付出必须有回报,所以要求孩子学那些将来挣钱多的专业,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热门不热门是次要的,我总问孩子你最擅长什么,鼓励她自己去通过尝试而寻找。她的想法有时是感性的,所以才需要父母跟她一起做理性的探索。”

    女儿告诉肖堰这样一件事儿:我的一些同学说来到美国后觉得又空虚又急躁。空虚的是好像忽然失去了目标,急躁的是有今后要考上美国名校的压力,父母也帮不上忙。他们想着在九年级就考SAT,马上上名校,但又信心不足。

    女儿开导他们说,来美国读高中再上美国著名高校是咱们大部分人的目标之一,我过去的目标甚至是改变世界、增加自己的世界影响力。但来了以后感觉这个目标远了,“我想通了,现在更需要脚踏实地。我觉得现在每一分钟都过得很用心,虽然每天都非常紧张忙碌,但又非常平静而充实。如果我每一分钟都这么用心,我的方向也就越来越清楚、目标也就越来越近。”

    肖堰想起来,美国高中派老师到北京面试,从考场出来后,她在前面开车,女儿坐在后座上一言不发,突然女儿说了一句:“我要让所有面试过我的老师,将来为了面试过我而骄傲。”

    而这次视频通话女儿说:“妈,我最近有时睡觉前躺在床上在想,什么是成功。我觉得你就很成功。”

    肖堰却说:“我经常在自省,觉得自己很不成功。”

    女儿不同意妈妈的观点:“你看,第一咱俩那么好,第二你能handle(处理)你老公和家里的事又那么好,第三你工作也很顺心。”

    听了女儿的话,肖堰很温暖、感动,她说自己的心踏实下来了。在美国才三四个月,孩子对成功又有了新看法。起码,她将妈妈与女儿无障碍的沟通、良好的关系、深厚的情感排在了前边,就说明她已经摆脱了急功近利。今后,她独自在美国的日子,就不会那么焦躁,也就不会有太强的挫败感,定力也会日渐增强。

    肖堰告诉记者,自己远不是个成功的妈妈,因为女儿才16岁,没有任何社会上认可的成功标签。不过肖堰说,与女儿16年的相处很是享受,现在更像生命中又多了一位让自己完全信赖的、能不断给自己带来欣喜的密友:“我这50年自责过,遗憾过,但女儿是我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遗憾,并令我十分欣慰的作品!”

分享到:
女儿高中赴美 高管妈妈成功实现“远程支撑”
丁雅超:总能从周围汲取“正能量”
未来的我到底该干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