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80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而对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似乎不成什么问题。截至目前,该校今年应届毕业生初次性就业率已达较高水平。去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能变。一个负责任的高职院校应该做的就是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就业。”院长魏寒柏博士这样说。
转变培养模式让学与用相对接
5月14日,天刚蒙蒙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大二学生陈凯和同学们正在宿舍收拾行囊,他们将赴江洲联合造船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际操作中汲取前辈们的经验和知识,快速充实自己。听说很多师兄都是因为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而留在了企业,陈凯对自己说:“我也要努力把自己的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早日成为一个熟练技术工人。”接下来,他们在企业里既是员工,又是学工,学做一体,工学交替,这正是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新培养模式。
学难致用,仍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多年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为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不断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办学,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学校已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关系,为提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们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受到了很多企业的追捧,一位造船企业的总经理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上手快,我们很喜欢。”
“工学结合”既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优秀教师的理想方法。学校引进和聘请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十多家中船总公司的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优秀人才,都被学校引进来各尽其才、予以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优化专业结构让供与需相对接
九江襟江带湖,发展船舶工业基础扎实,得天独厚。随着船舶工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三年来,先后新设了船舶电气自动化、船舶焊接技术、船机修造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船舶电子与通信等专业,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物竞天择,学校只有在不断适应社会中才能求得快速发展。”院长魏寒柏博士说。学校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契机,把专业分为“四大类型”:一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专业;二是低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建设专业;三是具有高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四是低市场增长率和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专业。并按照“分类选择”的思路进行专业调整,停办了7个就业难的专业。目前,学校有55个高职专业,涵盖了船舶、机械、电子、管理、汽车与建筑等领域,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经济、文法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群,专业结构与船舶行业的技术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学校专业的转变很好地满足了一些企业的新需求,招聘会上一家造船厂人事部负责人说:“由于企业要升级改造,需要一些新专业的人才,开始一直担心招不到人,没想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刚好设置了这个专业。”
积极参加大赛让赛与教相结合
虽然是周末,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依然十分忙碌,师生们正积极备战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去年,该校在这项大赛中仅团体项目就收获了两个一等奖,创造了江西高职院校参加全国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对于今年的比赛,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刘越充满期待,他说:“今年,我们有信心争取创造新的历史。”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工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捷报频传。仅三年来,该校学生有近千人次在这些大赛中获奖。
大赛让学校“一箭双雕”。一方面在比赛准备过程中,以赛促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很多学生甚至已经达到了熟练技工的水平。在省模具设计制作大赛现场,一位有20多年工龄的老工人评价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几个选手水平都快赶上我了,把他们放在岗位上,加以锻炼,一定能成才。”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让很多企业了解了该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九江一家电子企业就喜欢在大赛上招揽人才,他们认为,能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一定有远大的前程。以赛促教只是该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多项举措之一。如今,每当有大赛来临,学生们都摩拳擦掌,主动钻研学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无论就业环境如何艰难,真正的人才都是不愁工作的。”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克高兴得眉梢上扬,“我们的学生招得来、教得好、出得去、留得住。”
(许明锋)
AD